在浙江的普陀山上,有一種非常特別的植物,它的名字叫普陀鵝耳櫪。現在,這種植物在全世界只剩下一株野生個體了,就生長在普陀山的惠濟寺西側,所以它被人們稱為“地球獨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把它列為極度瀕危樹種。
普陀鵝耳櫪長什么樣
1930年5月,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鐘觀學教授在普陀山首次發現了這種樹。后來,在1932年,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對它進行了鑒定。因為它只在普陀山生長,所以被命名為普陀鵝耳櫪。這株樹已經有200多年的樹齡了。
普陀鵝耳櫪的樹皮青灰色,葉子暗綠色,葉子的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它每年春天開花,雌花和雄花的顏色分別是淺紅色和淡黃色。到了9月底10月初,果實就會成熟。
普陀鵝耳櫪為何瀕臨滅絕
首先是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毀林開墾和亂砍濫伐,普陀鵝耳櫪的野外植株數量日益減少,最后,只剩下了一株。
其次,這與它本身的繁殖機制有關。由于特殊的結構,普陀鵝耳櫪的傳粉效率很低。普陀鵝耳櫪的花粉依靠風力傳播,但是在花期時,它們常常遭遇降雨和大風,這給傳粉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另一方面,這種樹的種子飽滿率非常低,并且種殼厚而堅硬,很難發芽。
我們如何拯救普陀鵝耳櫪
現在,普陀山已經被劃為國家重點自然風景保護區。管理局通過修建擋土墻、設立宣傳保護碑等防護措施,對普陀鵝耳櫪母樹進行了有效保護。
同時,植物學家和林學家也開展了對此樹的播種、扦插、嫁接、低溫冷藏花粉、人工授粉等方式的研究,采集了原生母樹上的種子進行人工繁育。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成功繁育的普陀鵝耳櫪子代苗木已有上萬株,有效緩解了該樹種的瀕危狀態。
在2011年,天宮一號還將普陀鵝耳櫪的種子送上了太空,進行太空育種試驗,這對豐富普陀鵝耳櫪的遺傳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因為現在的大部分苗木都是那株“地球獨子”的后代或者克隆體,嚴重缺乏遺傳多樣性,這也使得它的生命力依然脆弱。
在普陀鵝耳櫪的保護之路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