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我離休后就到南通縣(現為南通市通州區)老促會駐會工作,兼任了《大江南北》縣聯絡站副主任,成為這份紅色期刊的熱心讀者、宣傳者、發行者和作者,到2007年離崗,歷時17年。《大江南北》一直是我心愛的重點讀物,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情深意長,感受良多。
我覺得《大江南北》至少有四好:一是立意高遠,品優味香。堅持辦刊宗旨,以研究和宣傳新四軍歷史為重點,融入和服務于黨史學習等主題教育,弘揚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精神,使人明方向、增智慧、強力量; 運用文學手法、藝術形象講述生動故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和凝聚力。二是欄目設計很有特色。“時事縱橫”議論國內外大事,解疑釋惑,明辨是非。“詩詞”專欄用傳統文化古詩詞的形式抒發家國情懷,歌唱時代精神,特別受到老同志歡迎。“老區采風”講老區故事,促老區振興,我們做老區工作的人備感親切。我曾調查老區土宅墩村的先進事跡,寫了《剝花生殼,剝出了一個富裕村》一文在該欄發表,獲評優秀。三是旗幟鮮明,勇于亮劍。2003年浙江一文化期刊,發表了一部小說新編《沙家浜》,大肆污蔑和攻擊女英雄阿慶嫂和郭建光等新四軍干部戰士,影響極壞。《大江南北》及時組織批判,還歷史真實,揚浩然正氣,效果很好,翁培康同志和我合作發表《警惕對青少年毒害》參加戰斗。四是文風樸實,雅俗共賞。2024年第8期“隨感錄”上刊登的四篇文章,分別說的是暑期孩子要玩好、高溫關愛勞動者、老年需自愛、婚禮要減負等家長里短,傳遞的是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文章一事一議,短小精悍,啟人心智。
《大江南北》發行量增至十幾萬份,我區多年名列前茅,主要由于這是本好期刊,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好刊也要認真宣傳推介,才能為人們認知訂閱。我們盡力做了一些工作,其體會一是領導重視,各方支持;二是健全網絡,形成合力;三是發行為學,學促發行;四是表彰先進,共同進步;五是不怕困難,堅定信心。特別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的是,許多老領導、老同志為辦好《大江南北》付出了心血,我多次聆聽到德高望重的夏征農同志的諄諄教導,他在《百歲懷樂》寫的“人生百歲亦異常,樂事無如晚節香,有限時間仍足惜,完成最后一篇章”,被我奉為座右銘。陳揚老社長博學多才,平易近人,工作扎實,多次深入我市基層調研指導。南通市和所屬縣、市、區老促會的張正聯、翁培康等老領導,多年不辭辛苦、奔走呼叫,才有了《大江南北》活躍在江海大地上經久不衰的生動景象。
我堅信《大江南北》一定會以40歲生日為新起點,乘勝前進,越辦越好。我這個95歲老人贈賀詩一首:“論史說今四十載,鑄造忠黨愛國魂。與時俱進紅旗舉,《大江南北》萬木春。”
(編輯 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