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將為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不斷完善強農惠農富農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有力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廣袤鄉村煥發蓬勃活力。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三農”發展水平還不高,農業仍然是弱質產業,農村還是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民持續增收面臨不小壓力。對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任務,必須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撐保障,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增強協調性、提高精準性,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方針,健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保障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務、干部配備等方面采取有力舉措,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要完善財政支持體制機制,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機制,提高資金投入效益。健全普惠金融機構組織體系,完善金融服務激勵約束機制,促進農村產業振興。完善社會資本參與機制,有序規范社會資本投資行為。健全鄉村人才工作機制,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培育休閑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延伸農業價值鏈、利益鏈,確保農民收益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設施農業,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培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建立中央與地方分工負責的農業保險體系,優化補貼方式,健全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范圍,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健全農業大災風險防范機制。
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糧食價格事關種糧農民切身利益,堅持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調控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防止“谷賤傷農”。提高農民種糧補貼標準,增強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穩定種糧農民收益預期,讓農民種糧有錢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要完善土地執法監管體制機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農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破解“誰來種地”的問題。

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近年來,各地政府在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分類指導脫貧地區幫扶產業發展、穩定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卓有成效。但應該看到,脫貧人口中的大部分仍然處于邊緣狀態,包括非脫貧地區的低收入人口,都有返貧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推廣使用大數據預測預警手段;進一步提升監測的及時性、幫扶的準確性。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脫貧戶和低收入戶勞動力,引導推動更多資源聚集到增強他們的內生發展動力方面;對欠發達地區實施分類幫扶,繼續推進消費扶貧和對口支援,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使脫貧農民和低收入人口得到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對于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管理權、使用權要落實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使其保值增值并長期發揮作用。
健全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促進機制。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解決當前農業經營效益低、農民增收致富難、鄉村建設發展滯后等問題,都要求加快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開發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出發點是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要健全產業發展聯農帶農機制,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讓農民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加快補上農村飲水、道路、住房安全等基礎設施短板,著力提高農村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優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布局,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要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和制度并軌。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