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敝袊浆F代化的中國特色,在于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索開創了一條與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的現代化新道路。這條新道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契合融通的道路,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漫長歷史沉淀而形成的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禮儀等各個方面,具有跨越時空、與時俱進的永恒魅力,是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更是推動中華民族不斷走向輝煌的力量之源、生命之本,它為中國式現代化奮斗道路不斷與中國國情實際發展相結合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國富民的理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追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重要思想,表達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民對強國富民的美好憧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歷經無數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全體人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朝著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前進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中心任務。新的偉大歷史征程中,矢志不渝地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底蘊得以實現,才能夠讓14億多中國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更加充實,共同富裕才能夠取得歷史新成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進程中,作為最早進入農耕文明之一的華夏民族,在對大自然規律探索中,從早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到農耕時代對大自然的順應之心,再到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不勝枚舉的自然生態思想。比如,“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優秀傳統文化觀念,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淵源。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需要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地吸收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然生態觀,絕不走西方式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損人不利己的老路,也絕對不搞“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涸澤而漁的歪路,而是要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路,挖掘和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治理生態污染的做法,走出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美麗中國文明發展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昂投煌笔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推動社會發展、塑造民族性格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秶Z·魯語下》中的“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論述,已注意到“和”與“不同”之間的密切關系,肯定了“不同”的重要意義,并明確指出“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在此基礎上,孔子進一步闡發了“和”的價值及其實現途徑。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對君子人格的推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則推己及人、由個體而及群體,強調了社會得以良性運行的和諧法則。后來,在歷代學者的詮釋與豐富下,躍升為中國傳統思想脈絡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在開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黨領導人民堅決摒棄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特征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充分尊重“和而不同”的共生理念,踐行和平、和睦、和諧的文化精神,通過人文化成、德行規范等方式持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國際關系中,始終秉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政治理念,“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天下為公的理想?!疤煜麓笸痹谌寮宜枷胫芯佑谥匾匚?,是歷代儒家學者政治理想的歸納與升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國古典政治智慧的邏輯終點。自《禮記·禮運》張揚起“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旗幟后,戰國時期的雜家名著《呂氏春秋》進一步用“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對其作了理論說明和形象表述。盡管以“天下為公”為目標的大同之世注定無法在封建社會得到真正實現,但這一理想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得到接納與傳承。在開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從古典政治智慧中汲取營養,始終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始終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緊扣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命題,正是對“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理念的最佳詮釋,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范和禮儀之邦的精神氣質。只要我們“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就一定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于其具有大量在當下仍能發揮積極作用的思想精華,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為全社會全民族道德建設提供有益遵循。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積淀,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集體智慧和精神創造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理念和成熟的精神氣質,構成人們接觸新事物和進行新創造的重要基礎和先決條件。傳承和創新這些傳統文化,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動力,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方向,同時也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其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可以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再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國際競爭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命脈和精神紐帶,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凝結在中華兒女的基因里,潛藏在中華兒女的心靈最深處,能長久而持續地發揮凝聚人心作用,能深刻而有力地起到匯聚力量的潛能,亦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互鑒,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解決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中存在的矛盾與問題,能夠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更鮮明的中國風格、更深厚的中國氣派、更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精神世界發展的促進作用,激發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動力潛能,將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新境界。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匯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力量。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币獔猿职疡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深入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斷豐富中華文化寶藏,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挖掘其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要推進中華文明和中國精神的研究闡釋,提煉好、展示好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堅定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激揚邁向新征程的創新創造活力。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要堅持守正創新、固本培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更好發揮育人化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勢作用。主動適應新技術變革,創新歷史文化資源活化機制,讓古人古籍“活”起來、讓文物文學“動”起來,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供給,進一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著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場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感受、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身心、引領實踐、激勵創造。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蘊和世界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保持民族主體意識的基本因子,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重要橋梁,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币霌P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推動體現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文化產品走出國門,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塑造更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創新話語體系,善用新媒體技術,推進中華文明、中國故事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實效性和親和力。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深化對外文化交流,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