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創新史、實踐奮斗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之所以能深入破解長期制約改革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取得偉大的歷史性成就,都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對改革的支持擁護和貫徹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抓改革促落實提供了科學方法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
什么是改革的促進派?如何當好改革的實干家?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啟示我們,推進改革重在“知行合一”,不僅需要為改革鼓勁加油、擁護改革、支持改革的促進派,更需要為改革動真碰硬、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抓出成效的實干家。
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處實質上就是利益問題,必然會觸動固有的利益格局,必然要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因而要勇于打破原有格局,突破特殊利益群體束縛,善于進行利益調整,化解利益調整中的層層阻力,把改革的共識變成攻堅的行動;面對深水區、攻堅期的改革,不能做旁觀者、中立者、觀潮派。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問題,凝聚改革共識,切實增強推進改革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齊心協力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這篇大文章,真正做為改革鼓勁加油、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推動改革的促進派。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要改變世界,就不能做清談客、空想家,而是要成為行動派、實干家。落實是一切改革決策的歸宿,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部意義所在。要聚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要科學制定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堅持精準謀劃改革思路、細化改革措施、督查改革落實。以想抓落實的自覺、敢抓落實的勇氣、會抓落實的能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抓實問題、開實“藥方”、提實舉措。對每一項改革舉措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倒排工期、壓茬推進,不僅親自抓、帶頭干,還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讓各項改革部署從“最先一公里”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促進各項改革措施有序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離不開營造鼓勵改革的良好環境。要自覺服從改革大局、服務改革大局,樹牢正確政績觀,不耍花拳繡腿,不搞繁文縟節,不做表面文章,杜絕急功近利,力戒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要鼓勵創新、表揚先進,在改革第一線考察干部,給肯改革的人以機會、給會改革的人以舞臺,為敢于擔當者擔當、為敢于負責者負責,激勵干部勇挑重擔。要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準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最大限度調動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堅定不移把改革進行到底。
新征程上,要把抓改革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在躬身入局、挺膺擔當中敢抓落實、善抓落實,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戰略部署、擘畫的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實實在在的成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