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改革要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必須處理好敢作善為與求真務實的關系,做到二者有機結合、完美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同樣離不開干和拼。尤其是未來五年內,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轉化為可知可感的生動現實,更加需要埋頭苦干。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不斷激發動力,是做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與奮斗者的鮮明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就一地一行業一部門一單位而言,無論作出什么樣的具體改革決策、推出什么樣的翔實改革方案、實施什么樣的果斷改革措施,都必須于《決定》有據,必須沿著《決定》指引的方向、強調的立場、規定的原則穩中求進、行穩致遠,而不能似是而非想當然、主觀臆斷拿主意。
實踐中,如果罔顧實情實際,又或者政績觀錯位、事業觀扭曲,一味追求大干快上、捷足先登,看似敢作善為,實則沒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沒有以改革實績實效和群眾滿意度為檢驗改革成效、成敗的根本標準,到最后必然灰頭土臉、一地雞毛。
求真務實是共產黨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勉勵黨員干部,要“篤實好學,尊重實際,不違背規律,不盲目蠻干”,要“求真務實,注重實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繡腿”。因此,到底是不是敢作善為,除了雷厲風行的態度、大刀闊斧的力度外,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不圖虛名、不慕虛榮、不務虛功。
一方面,《決定》是頂層設計,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本身就需要創造性落實,也由此考驗著領導干部的貫徹執行能力。把《決定》精神領會深、把握準、琢磨透,進而與本地本行業本部門本單位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致廣大而盡精微”,才能增強改革的穿透力,把《決定》的改革舉措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福利。
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只有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才能找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著力點、發力點,而非盲目攀比,極端時以自己的短板去和別人的長板“叫板”、以自己的弱項去和他人的強項“競項”。譬如,同樣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因地制宜、順勢而為,縱然是傳統產業,也能“舊瓶裝新酒”,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在全局下謀一域,不貪大求洋、好高騖遠,“有多大本錢打多大仗”,才能穩步健康可持續。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敢作善為,才能夢想成真;求真務實,才能經得起歷史、實踐與群眾的檢驗。敢作善為與求真務實本質上是抓落實的一體兩面,唯有在落實《決定》精神中兼顧敢作善為與求真務實,方能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展現更加光明、更為燦爛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