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改革突破口。川渝毗鄰地區涉及兩地31個區(市縣),區域廣大、各有特色。5年來,川渝毗鄰地區深化區域合作,彌補了行政邊界地區遠離行政中心、受核心城市輻射薄弱的缺陷,扭轉了以往發展緩慢且無序競爭的局面,以合作聚集優質資源,協同聯動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共建發展平臺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以來,兩地重點通過合作共建區域發展功能平臺,以區位環境自然稟賦等條件劃分,共建三大片區十大發展功能平臺。在川東北、渝東北地區建設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和城宣萬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重點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舉措,合作開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在成渝中部地區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服務及成渝“雙核”配套的功能板塊,建設川渝高竹新區、遂潼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合廣長協同發展示范區和資大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新機制;在川南、渝西地區以產業協作、城鄉融合為發展指引,以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范區和內江榮昌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為發展平臺。發展功能平臺類型多樣、特色鮮明,立足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打造改革開放高地,深化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以統籌協同、共建共享原則推進規劃、政策協同,達成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的區域性合作。
十大發展功能平臺統籌共管發展規劃,川渝各方共商共建跨省合作開發管理機制,共同出臺一體化建設政策,合作編制發展規劃,實施重大項目,協調完成重點任務。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協同共建交通樞紐,暢通交通體系;建立合作共興的產業體系,成渝中部地區重點承接重慶、成都兩地都市核心區產業轉移,探索新區建設、產業協同、體制機制創新。
探索“兩區”分離
川渝高竹新區是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新模式的合作平臺,為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先行先試。高竹新區發展分區域納入重慶市渝北區、四川省廣安市(含鄰水縣)相關規劃,實現全域一張網、規劃一張圖,確保項目實施落地。高竹新區由川渝兩地聯合成立的領導小組負責重大決策,川渝高竹新區管理委員會負責政務服務,川渝高竹新區開發建設集團公司負責開發建設。高竹新區建設通過搭建一體化、屬地化和重點事項改革創新體系,集聚審批權限,承接重慶市和四川省下放事權超過400項。高竹新區按照“共投共建共享”原則,制定新區存量鎖定及過渡期運行管理方案,實現“存量收益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互惠共享”,還建立起跨省域協作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促進高竹新區管理事權與財權合理匹配。
2023年9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結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跨區域協作的18條經驗做法,面向全國推廣,其中川渝兩地共建優勢產業鏈、共建聯合招商機制和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是促進產業共建共興的重要經驗做法。在共同建設統一市場方面,川渝兩地推進市場準入“異地同標”,證照辦理稅收征管實現互通,便利企業在兩地自由流動,共建跨省公平競爭審查協作機制,共同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川渝毗鄰地區合作經驗為跨省區域間合作作出了創新示范。
發展成效顯著
川渝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萬達開地區統籌發展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川渝東北地區比重增至31.9%,較2020年提升1.6%,引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北翼高質量發展。2023年,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川渝兩地比重提升至17.38%,引領帶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2023年,瀘永江區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08.9億元,增速達5.58%,合作平臺效益凸顯。截至2024年上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365.7億元,占全國總量的6.5%、西部地區的30.7%,同比增長5.8%。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承載著重要的使命,因此加快改革創新、補短板積優勢是發展的必然。兩地應持續完善產業合作機制,探索“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新模式,以新區發展帶動周邊發展,創新經濟統計分算方式,探索重大項目財政支出跨行政區結算機制,完善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模式,為全國跨省際毗鄰地區合作貢獻川渝智慧。
作者:重慶社會科學院財政與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