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點評專家
譚迪熬" 中國發明協會院士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首任專家,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會長,科技創新教育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
倉鼠是一種小型嚙齒類動物,常被作為寵物飼養于固定空間中,飼養容器的功能與質量會影響倉鼠及其飼養者的體驗。常規飼養容器結構簡單,為保持其內部環境的整潔舒適,通常需要飼養者頻繁觀察并及時清理。這對于學生或上班族來說,時常成為一種負擔。
我從倉鼠的生活習性出發,針對倉鼠愛好者的困擾和訴求,設計了一款全自動智能倉鼠窩。
一、背景調查
我查找了大量資料,了解到倉鼠通常在每日19時至22時活動頻繁,其門牙會不停生長,有啃咬磨牙的習慣。為適應野外生存,大部分倉鼠擁有頰囊,它們會將自己喜愛的食物儲存在里面。
經過觀察我還發現,傳統家養倉鼠的器具雖提供了透明觀察區、游戲區,且能保持環境恒溫,但并未有效隔離倉鼠的排泄物,導致食物與排泄物混雜于墊材中,若不及時清理,易發生霉變并散發異味。
二、問卷調查
為了更好地了解倉鼠飼養的實際情況和面臨的問題,我設計了針對倉鼠飼養者習慣和飼養者對現有倉鼠窩滿意度的問卷,并進行了線上問卷調查。
分析調查結果發現,目前倉鼠的飼養者以學生和上班族為主,“氣味太大”和“倉鼠窩的清掃繁瑣又耗時”是他們在飼養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煩惱,這些煩惱大多是倉鼠的習性導致的,而飼養者難以做到每天或每半天就去清掃倉鼠窩。既然無法調整飼養者的時間,那么改變倉鼠窩的結構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重要一環。
目前,倉鼠窩已有的功能并不能滿足飼養者“自動清掃”“實時監控”“自動更換墊材”和“遠程操作”等要求。開發一款具備自動清掃、智能監控、便捷換材及遠程操控功能的智能倉鼠窩,對于解決飼養者困擾、提升飼養者體驗、保障倉鼠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究過程
根據需求設計流程圖。
在盒子底部安裝格柵,格柵1是整個倉鼠窩的底板,格柵2位于格柵1的下方。當格柵2做往復運動時,格柵1的縫隙會不斷打開、閉合(兩塊格柵相互疊加,上下縫隙錯位形成的效果),加上振動設計,小塊墊材、糞便、食物便會漏下去。格柵1的縫隙打開,能有效增強通風效果,實現自動清理與保持環境潔凈。
借鑒自動喂食機原理,設計倉鼠自動喂食系統:采用180°舵機驅動扇形圓盤,配合箱體扇形孔,通過控制扇形圓盤轉動的時間與扇形孔的大小,精準控制鼠糧投喂量,實現便捷、高效的自動喂食功能。
最后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自動填充墊材。因為墊材很輕,體積較大,很蓬松,僅靠其自重很難實現自動投放,最后我采用整塊底板都能打開的裝置來投放墊材。
硬件搭建完成后,我用Arduino IDE編程,之后將代碼燒錄到硬件內,按照代碼接口連接線路,逐個測試機械結構能否達到預期效果。
四、綜合測試
當格柵工作時,格柵1與格柵2疊加,當格柵2做往復運動(相對運動)時,格柵1的縫隙不斷打開、閉合并振動,小塊墊材、糞便以及食物從格柵掉落,飼養者只需清理格柵2下面的托盤即可。
自動投喂食物系統可通過改變角度和打開時間,設定食物投放量。
墊材的投放口較大,底板下方沒有任何遮擋物,可以實現有效投放。
五、測試結果
格柵1的縫隙關閉時可以防止倉鼠被夾,打開時有助于空氣流通。格柵振動能有效抖落糞便,紅外傳感器確認倉鼠在窩外后再開始工作,降低其被夾的風險。
此外,根據投喂次數智能調節開口大小,精準控制食物與墊材的投放量,實現個性化、智能化的飼養管理,優化了倉鼠的生活環境,提高了飼養的便利性。
六、展望
今后,我還將對這項作品進行改進:用金屬材質強化底板框架以防止格柵變形或被倉鼠啃咬;將電線改用金屬包裹,防止倉鼠啃食;將外殼改用亞克力材質制作,提升觀賞性與透明度;將電路集成化并設計為可拆卸式,便于維護;考慮產品擴展性,使其適應更多小型寵物的飼養需求。
專家點評
盧芷玄同學的全自動智能倉鼠窩是一項富有愛心的創新作品。其愛心體現在:第一是對身邊人群的關愛。據有關資料介紹,飼養小寵物對抑郁癥、孤獨癥患者以及獨居老人極有好處。它可以給人以陪伴和溫暖,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能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讓人感到輕松和快樂。同時,飼養者可以通過照顧小寵物,讓自己關注其情緒與需求,提高情商和同理心;通過時間和精力的長久付出,產生責任心和耐心。第二是對寵物倉鼠生命的呵護。作者盡力讓倉鼠短暫的一生能在舒適的環境中度過。
這項作品的完成,還體現出盧芷玄同學對科技創新的濃厚興趣,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和較嚴謹的科學態度;對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有一定的理解,基礎科學理論知識掌握扎實、運用準確;具有對現代技術的學習與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