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攝影記者,也是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駐葫蘆島市建昌縣王寶營子鄉安子溝村工作隊的一員。幾年來,我和工作隊的同事們一起,為村里修路,幫助村里發展產業,和鄉親們有了深厚的感情。
在走訪過程中,我看到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物質上是富了,卻總感覺他們家里缺點啥。后來才發現,家家戶戶連張像樣的合影都沒有,老人們更是沒拍過結婚照。為全村60歲以上的100多對老人補拍結婚照的念頭,一下子出現在我的腦海里。這一想法得到了工作隊以及報社同事的大力支持,我們還為活動取了名字——“拾·光”。因為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1949年前后,參與并見證了國家的發展歷程?!笆啊す狻奔仁鞘捌鹚麄儕^斗的過往,也是拾起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浪漫時光;既是平凡卻生動的小村相冊,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恢宏畫卷的細微呈現。
定格山村“幸福時光”
我專門購置了5套禮服和小扇子等道具,和各種攝影器材一起裝了滿滿一車,把移動的攝影棚開進了老人們的家里。給吳香臣和肖翠琴老兩口拍攝時,當肖奶奶穿著漂亮的禮服走出來,吳爺爺滿臉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花兒。我們就在一邊喊:“爺爺奶奶,親一個!”老兩口的臉一下子都紅了。吳爺爺不好意思地拉過老伴的手,真的親了一口。
聽吳爺爺說,當年他和肖奶奶結婚時,正趕上村里建八一水庫,年輕人都要去山上干活。沒有挖土的機器,他們就自己一鍬一鍬地挖,用了8年時間才建好水庫。這期間為了趕工期,不少年輕人結婚都沒辦婚禮,更別提拍結婚照了,難怪肖奶奶那天那么激動。后來,我專門帶吳爺爺上了趟山,讓他在水庫邊留了影。遼西十年九旱,直到今天,八一水庫仍然作為重要水源滋潤著這一方土地。吳爺爺感慨地說:“當年的苦沒有白受,要不說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呢!”
到吳海臣和寧鳳英老兩口家中拍攝時,寧奶奶正在和面,吳爺爺則在整理杏核。杏核是村里人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每年能為每戶創收兩三千元。寧奶奶是個聾啞人,吳爺爺說:“我年輕那會兒想跟你寧奶奶結婚,親戚們都覺得我犯傻,都來勸我??晌揖褪窍矚g她。她漂亮能干、性格也好,雖然聽不見,但也有很多追求者。那時候已經改革開放了,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只要肯吃苦就能過上好日子?!蔽易尃敔?、奶奶挑選禮服,寧奶奶連忙去拿了條毛巾,給吳爺爺擦手上的杏汁兒。自己又把手一個勁兒地往身上蹭,生怕面粉弄到禮服上。我說:“奶奶,沒事兒。今天你是新娘子,你是最漂亮的?!彼欢ㄊ敲靼琢宋业囊馑?,拿著禮服,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遲到”的結婚照展出了
拍攝結束后,我翻看著相機里的照片,老人們握在一起的雙手、堆滿皺紋的笑容都讓我感動不已。在他們身后,有自家的玉米地,有新蓋的大瓦房,有村上剛修好的水泥路,還有讓他們腰包“鼓起來”的牛和羊。我想:“這些珍貴的照片不應該只停留在硬盤上,而應該成為村民共享的幸福記憶?!庇谑?,我將這些結婚照一一放大、打印出來,并精心籌備了一場名為“幸福時光印記”的展覽。
展覽當天,在安子溝村民文化廣場,村民們齊聚一堂,欣賞著這100多對老夫妻的結婚照。在他們專注的凝望中,照片中的每一個微笑、每一滴淚水都化作對過去歲月的深深回憶和對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和吳爺爺在八一水庫邊的場景,極目遠眺,可以看見水庫的另一邊有一大片綠草地,在夕陽的映襯下特別像電視劇里的阿勒泰。我也在這一瞬間意識到,自己早已把安子溝村當成了家鄉,它就是我心中的阿勒泰,是承載著我的夢想、讓我奮斗不怠的地方。
我沒有想到的是,“拾·光”不僅定格了安子溝村100多對老人的鄉村愛情,也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許多美好。央視新聞頻道《24小時》欄目“遇見你”專門制作并播出了專題片《郭作新:定格小山村里的“幸福時光”》,我也很榮幸地成為片中的主人公。憑借這浪漫的小村故事,我還在第十一屆遼寧省“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中贏得了三等獎。
在給老人們拍結婚照的過程中,有很多小插曲。剛大學畢業的曉楠專程找上門來,說:“我父母還沒到60歲,能給他們拍一張嗎?”曉楠告訴我們,她的父母很少拍照,更別說合影了。她馬上就要遠離家鄉去江蘇工作,希望以后想起父母的時候,腦子里不光有他們上山下地干活的身影,還有他們幸福的樣子。我想,此時此刻遠在他鄉的曉楠,每次看到手機里父母喜慶的結婚照,應該也會很開心吧。有個姜大姐,專門給女兒換上了漂亮的藍紗裙,讓我們幫忙拍張照片。她說:“孩子爸爸在外地打工。你們拍得好,拍一張給他看看,讓他別總惦記家里?!边€有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70歲的趙桂英和丈夫吳星海一邊照顧著兩位90多歲的老人,一邊照顧著上小學的孫子。我們給兩對老人都拍了照。
這些小插曲讓我用相機又創造出許多幸福的時光印記,也讓我有了新的想法:在有限的駐村日子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我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我要再拍兩組“拾·光”,等到春節時拍下年輕人回到村里過年的歡笑和團圓,等到豐收時拍下村民們收獲的喜悅,讓更多人看到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圖景,感受到遼寧鄉村振興的和美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