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市延慶區,連綿的群山逐漸褪去青翠的綠意,樹葉逐漸泛黃、凋落。作為全域森林城市,截至2023年年底,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為44.9%,森林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源源不斷地產出枯枝、落葉等園林廢棄物。此外,盡管北京市是“大城市小農業”,農業體量相對較小,但每年全市農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仍能達到47萬余噸,農業有機廢棄物資源豐富。
農林廢棄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發展生物質能的原料。業內人士建議,應大力促進農林固廢資源循環利用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動農村清潔低碳取暖與供熱,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助力北京實現“無煤化”。
◎生物質供熱前景可期
據統計,北京市每年產生的園林綠化廢棄物約520萬噸,而且這個數字以每年3萬~5萬噸的數量持續增長,為北京市發展生物質能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村能源辦公室原主任史殿林介紹,2013年北京實施“減煤換煤清潔空氣”專項行動,農村開始推行煤改電清潔取暖,燃煤用量從當時的年420萬噸減少到目前的30萬噸。盡管當前燃煤用量只是2013年的零頭,北京實現“無煤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山區是“硬骨頭”。目前,北京市平原地區的散煤清零早已完成,但由于山區冬季氣溫低、熱泵抗低溫能力差,全市仍有380多個山區村未改為熱源泵取暖。又因山區地形復雜、村民位置分散,倘若實行煤改氣,鋪設入戶燃氣管道成本較高。
“生物質能的推廣使用,能夠很好地解決山區老百姓的冬季取暖難題。”在史殿林看來,煤改電和煤改氣成本高、適應性差,生物質供熱成為山區農村清潔取暖的更優解。
◎技術進步助推產業發展
資源有保障,政策有支持,生物質燃料適配爐具取暖的技術模式也在不斷進步。
在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的龍基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生物質燃料廠,通過國外引進的生物質顆粒生產技術,在一系列工序之后,將農林固廢變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這不僅解決了當地的環保難題,還為冬季供暖提供了可靠的綠色能源選擇。據介紹,該公司2023年投產的這條生產線,年產生物質顆粒燃料10萬噸,可消納北京市農林廢棄物13萬噸。這些燃料熱值與煤炭相當,而且儲存和運輸便捷,是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目前已在延慶區千家店鎮推廣。
同時,生物質爐具的技術進步正助推生物質產業發展提速。在生物質爐具演示觀摩現場,生物質炊事水暖爐、暖風壁爐、熱風爐等創新產品多種多樣。“這款熱風爐的出風效果類似于空調熱風,既能用于室內取暖,還能給農業溫室大棚供熱,服務冬季農業生產。”唐山華彤爐具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孟德玉介紹。
過去,生物質爐具推廣應用很不理想,技術不成熟導致供熱不穩定、燃料燃燒不充分。現在,由于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除了木質顆粒燃料,爐具還能“吃下”生活垃圾、菌棒、農作物秸稈、廢舊家具等固態生物廢棄物,生物質最高燃燒溫度也提高了300℃,大大提升了燃料熱效率。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民用清潔爐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任彥波告訴筆者,近年來生物質設備和技術不斷迭代升級,目前生物質爐具最高熱效率可達到83%,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符合行業標準,全產業鏈逐漸成熟。此外,燃料和爐具分級更精細,行業標準體系日益完善,市場化機制逐步形成,為推廣生物質能提供了堅實保障。
◎行業難題亟待破解
當前,60%~70%的生物質資源用來粉碎還田,盡管北京生物質能源化利用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這個比例僅為19%,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專家普遍認為,高水平的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有待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通過試點示范帶動產業發展。
不過,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之前,諸多短板仍待補齊。
不少專家認為,鑒于農林廢棄物尤其是林業廢棄物高度分散,廢棄物收集十分困難,各地應率先完善收儲運體系,從產業鏈源頭打好基礎。
行業發展離不開標準的規范。盡管從各種爐具、鍋爐,到生物質燃料,行業標準體系已逐漸形成,北京節能環保中心新能源部副部長孫干認為,仍有一些“漏洞”需要填補。例如,項目工程標準、驗收標準,以及運行評價標準等都亟待進一步完善,以利于為政策執行提供科學參考。此外,孫干指出,燃氣取暖、集中供暖等方式都明確了價格標準,而生物質供熱和新能源熱泵的價格標準仍未理順。“接下來需要深入研究,盡早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以便未來更好地服務百姓和供熱市場。”孫干說。
為推動行業發展,30多位業界專家發出以《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助力農村綠色發展——生物質清潔取暖與供熱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倡議》為題的倡議書,明確鼓勵農林固廢能源化利用,促進能源綠色轉型,助力農村生態建設,積極推動農村節能降碳增效,并呼吁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因地制宜探索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式,為生物質產業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摘編自《農民日報》 " 作者:劉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