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是客家人的聚集地,95%以上的住民都是客家人,被譽為“客家搖籃”。當地至今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客家傳統習俗,“不打‘黃元’不過年”便是其一。
黃元米粿也稱黃粄、黃米粿,有的地方也叫“年糕”。作為客家特色傳統名點,黃元米粿的歷史悠久,據考證其源自唐朝,盛于明清,明朝正德年間被列為朝廷貢品。傳說當年王陽明率兵作戰時,令士兵“赍干糧三日”,這“干糧”就是經過他考察的客家山民所做的這種金黃色塊狀米粿——黃元米粿。其干軟便于攜帶,又不容易變餿變味,還無須另行生火做飯,因而被選用為軍糧。
黃元米粿以本地產的“大禾米”為主要原料。大禾米俗稱“米粿糯子”,是贛南山區首選栽培的中稻品種,大山里種植,山泉水澆灌,四五月插秧,八九月收割,光照充足,生長期長,病蟲害少,既有糯米的韌性,又有粳米的硬度,是加工黃元米粿的最佳原材料。
除了本地的大禾米外,要制作出原汁原味的黃元米粿,還得擁有一種“秘密武器”——黃元柴。黃元柴又叫黃瑞木,植物學名為楊桐,屬五列木科楊桐屬灌木或小喬木,通常高不盈丈。黃元柴燒成的灰含有大量的天然堿性物質,有防腐殺菌、干燥保鮮的作用。
傳統的黃元米粿為手工制作,包括浸米、蒸飯、打糍等多道工序。首先,將大禾米淘好后放在“黃元堿”水中浸泡一夜,讓米粒在堿水中自然發脹,之后放到飯甑里蒸熟。其次,將飯加入石臼中,用粗大的茶樹或雜木棍趁熱將飯捶搗,等到將飯打得又稠又有彈性的泥糊狀時,將其放在案板上搓成“金元寶”“黃金條”等不同的形狀。
黃元米粿色澤金黃、韌勁十足,可煮湯、蒸食,可油炸、烹炒,還能做成各種米粿食品。記得小時候每次打黃元米粿,大人們都會擰一小團讓我們嘗鮮,蘸點白糖、豆粉或辣椒、醬油吃,又韌又軟,口感筋道。
黃元米粿最經典的食法,是把曬了一個冬天的臘肉下鍋炒香、炒出油,投入冬筍、香菇、白菜條、酒釀辣椒、大蒜,和米粿條(片)一起翻炒至米粿變軟,加點食鹽、醬油和水即可出鍋,色澤誘人,口味豐富,鮮香酸辣俱備,潤滑脆爽皆全。黃元米粿既是佳肴,又可當主食,為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待客必備。
黃元米粿不僅僅是一道地道的客家美食,更是客家文化的一種傳承與凝聚,直到現在不少客家地區都有制作和食用黃元米粿的傳統。它體現了客家人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和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精神,折射出客家人的智慧與好客。“打黃元”不僅隱含著莊稼豐收之意,加之客家方言“黃”“王”不分,與“旺”同音,又有祈求財源滾滾、家族興旺等寓意,而且在客家人的觀念里,“黃”象征著榮華富貴,用黃元米粿作禮物,有表達吉利如意的美好祝福意味。
新春將至,黃元米粿正帶著濃濃的年味而來,不知遠方的你吃上了沒有?你記憶中家鄉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江西 陸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