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類型創作,套用一下術語,無論“本格”還是“社會”都需要智與識,需要洞察與洞見,需要專業領域超強的想象力,但是這個對想靠“胡思亂想”來對付或自戀自嗨的創作太難了。且不說,類型敘事本身就是“高技術”敘事。——cinekino微博
為什么年輕導演拍電影更好看?因為他離生活比較近。他的生活還處于老百姓的生活當中,能體驗到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就是他自己去體驗的,正好也是老百姓愿意體驗的。你生活被架空了以后,你就很難再去拍那種接地氣的東西。張藝謀特別厲害的一點是,無論什么年紀,他都在嘗試,在想盡各種辦法,在落地。他一直在努力,還是挺讓人佩服的。——董小姐聊電影微博
2025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30年,中國電影也就有了120年的光陰似箭。這點歷史在人類的時間長河里,怎么看,也只是浪花一朵。唱盛或鳴哀都為之尚早。這一百多年來,人類再次學會了在黑暗中聚集。看別人的生離死別,看他鄉的花開花謝,看老去的時光與記憶重逢,更要看未曾經歷過的歲月,以憧憬的名義在發光發熱。我們要窺私,看別人那些難以啟齒,又畢竟心向往之的歡愛,也看自己那些不足為人道的秘密之花,是怎樣一枝獨秀也成春,或零落成泥碾作塵。我們要示孤,在人群中以合群的方式各懷所思,又在落單之時,盼望下一輪狂歡能早日到來。我們在共享,也在獨享。我們渴望總有人比我們自己更襟懷坦白,更勇敢、更誠實、更溫柔。這樣,我們才能繼續過著與電影無關的日子,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需要電影。——賽人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