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中,關于東亞家庭親情關系的情感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姥姥的外孫》明面的主角是外孫阿安,但真正的主人公是姥姥,在這個典型的東亞傳統女性身上,電影透過細膩質樸的情感,直面生死的戲劇張力,總是在不經意間直擊人心,感人至深。
阿安為了謀求身患絕癥姥姥財產,選擇陪伴姥姥度過了最后的時光,最終收獲了愛,其中還夾雜了大舅、小舅和媽媽各自的處境。電影其實并沒有多少新奇的地方,但憑借細膩的情感描繪,由阿安這一個點去展現當代青年精神世界的迷茫,再由點到面地展現出了一個家庭里各自的情感群像,將看似一團亂麻的親情關系娓娓道來,姥姥則成為電影最打動人心的源泉。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姥姥告訴阿安,門前這棵石榴樹是自他出生起種下的,為了保佑他健康成長,而阿安早已忘記幼時的自己曾向姥姥“霸道”要求,樹上結的果實只能給他一個人。接過和自己一般年紀的石榴樹摘下的果實,阿安發現自己童年的一句玩笑話,竟被姥姥掛在心上這么多年,心里不禁涌動起驚訝、酸澀和愧疚的復雜情感。電影對于生活瞬間的刻畫,真實又細膩,令觀眾動容。
電影中的姥姥為兒子的健康,可以祈福一輩子都不再碰自己最喜歡的牛肉,兒子買的鞋子即便并不合腳,她仍舊一穿便是很多年,每日早上五點起床買粥,勤儉所得也都貼補了家人。即便如此辛勞了一輩子,晚年的姥姥仍舊獨自生活,成為阿安融入其中的契機。
在展現姥姥這一核心人物的過程中,電影尤為出色的一個地方在于,其始終沒有刻意地述說老人的孤獨,卻用細節去展現了空巢老人所面對的困境,看似簡單的日常里,導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沒有浪費一個鏡頭:從姥姥每周末的守望,到孩子們回家心卻不在的處境,再到姥姥過年后獨自面對的剩菜,這些都是電影見微知著的點,觀眾對姥姥的共鳴也恰在此油然而生。
與姥姥截然相反的,則是電影對當下家庭關系疏離和人情淡漠的呈現,利益與親情往往被混雜在了一起。尤其是在多子女的家庭里,這一現象無疑更為普遍,出現了父母付出多少,為什么自己得到的少,而兄弟姐妹得到的多等問題,這也才有了電影中“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癥”這樣看似玩笑實則犀利的觀點。電影中姥姥的遺產最后如何分配,即是電影的戲劇張力,也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一輩子都活在重男輕女處境中的姥姥,其實并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老人。為了謀錢而來的阿安也在與姥姥相處的過程中,知道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存在。在一個家庭里,付出并不意味著就要得到對等的回報,正如同姥姥的愛,其實早已給予了每個家人,她最后的決定也只不過是想把遺產留給最需要幫助的人,甚至于連選擇好的墓地也是為了家人們能永遠在一起,“如果我有一塊漂亮墓地的話,說不定你們會想來掃墓的。”
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問題,但《姥姥的外孫》卻能讓人感受到一股質樸純粹的情感共鳴,它講出了東亞傳統家庭最為現實的困境,卻無意去激化矛盾,電影展現的無私付出的愛,釋懷治愈著每一個觀眾。
編輯 吳元梓 1159492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