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影響是長久的。一篇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的美文《香山紅葉》,讓北京的香山紅葉天下聞名,許多人不辭辛勞千里迢迢慕名而來,登香山,賞紅葉,體會古都的秋,自然的美。香山紅葉美,但畢竟樹木是生物,年年皆可生發,而香山一帶除紅葉、花卉、名木古樹等美麗的自然景觀外,還有大量不可再生的人文景觀,著名的如香山寺、碧云寺、臥佛寺、寶相寺、實勝寺等。它們穿越歲月,沉淀歷史,傳承文明,化為文物。碧云寺因為一組兼具異域風情和中國文化的佛教建筑群而顯得更加珍貴,它的石牌樓更是京城乃至國內石雕藝術的精品。
京城石牌樓無出其右者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元明清帝都,北京地區的石牌樓以數量大、品級高、雕工美而著稱于世,保存下來比較完整的有十三陵大紅門、田義墓、戒臺寺等處的石牌樓,碧云寺石牌樓更是因為同時具有文化、宗教、政治、歷史等多重因素,成為京城石牌樓中的“大牌”和精品力作。碧云寺有木、石、磚三座牌樓,石牌樓的精美程度在北京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主要在其用料、造型和雕刻上。造型上牌樓是四柱三門三樓沖天柱形式的,牌樓兩側有一字墻屏風和八字墻屏風,這種形式在北京也是絕無僅有的。
石牌樓為四柱三間沖天式,青白石質地,立柱滿雕如意云紋,柱頭上的石獅子栩栩如生。正樓、次樓為五踩斗拱,正間、次間的下橫枋上雕刻二龍戲珠。額枋上匾額刻有乾隆御書“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在“阿”和“彌”兩字中間鈐有“乾隆御筆”印文。龍門枋正中刻有乾坤符號,橫枋“二龍戲珠”之上是“六鶴繞乾坤”,立柱的抱鼓石上雕刻纏枝蓮。一字墻屏風是中國古代“忠孝廉節”的人物浮雕,左側人物上方有荷葉匾,頂為荷葉帽,下托一朵盛開的荷花,中間鐫刻題記。左側人物分別為趙國名臣藺相汝(如)、西晉太守李蜜(密)、諸葛亮、東晉陶遠(淵)明,旁有書童侍立,腳有山石,頭有祥云。右側為“神探”狄仁杰、南宋文添(天)祥、元代河南經略使趙璧(必)、東晉名將謝玄,周圍刻有山石、樹木、祥云等圖案。照壁的小額枋上刻有兩組字,左為“精誠貫日”,右為“節義凌霄”。左右八字影壁刻有兩只麒麟,南側麒麟蹄下有一枚“天下太平”銅錢和一只活潑靈動的小狐貍。
一字墻屏風背面刻有一對披發獅子,眼若銅鈴,長毛披肩。南側母獅子背上趴著一只同樣發型的小獅子,腳下還仰臥著一只小獅子。北側是公獅子腳踩繡球,松樹上趴著一只拖著大尾巴的小松鼠,旁邊還有兩個圓潤飽滿的大松果。
八字影壁背面刻有場面宏大的八仙過海圖案,南側小額枋上刻有兩組字,左為“南極流輝”,右為“東華注算”。雕刻八仙人物南側是鐵拐李、何仙姑、張果老、漢鐘離,北側為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位仙人在海面上乘風破浪,你追我趕,衣袂飄飄,滿壁風動。鐵拐李腳踩酒葫蘆,身旁一只梅花鹿,右手拄著拐杖,左手托著酒葫蘆,葫蘆中的仙氣中又出現了另一個鐵拐李。何仙姑乘著荷葉,身姿翩躚,出塵絕艷,肩上長柄笊籬中臥著一只金蟾,旁邊刻有“仙女”二字,看后不覺令人莞爾。
一座石牌樓上有如此豐富的內容,既有佛家的寶相花、佛八寶、獅子等紋飾,又有道家的八仙圖、乾坤六合(六只仙鶴圍繞乾坤卦符),還有儒家代表忠孝廉節的文臣武將,儒釋道三家元素如此大量、密集地集中一處,毫無違和感,和諧共存,相映生輝,京城無出其右。此外,它的規格豪華、材質優良、雕工之美、體量龐大等,都讓碧云寺石牌樓成為北京地區乃至全國牌樓中為數不多的“頂奢”。
碧云寺里乾隆的小天地
北京的牌樓,除了修建在寺院建筑群入口處,也有不少修建在佛塔之前,北海公園永安寺白塔前石階路上的“龍光紫照”牌樓,西山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前木、石、磚三座牌樓,西黃寺清凈化城塔前后的兩座石牌樓,都是乾隆年間建造。
碧云寺位于山岳環抱、林密水秀、風景旖旎的京西香山,園林環境精妙絕倫,一如明代陶允嘉在《紀游》中所云:“西山一徑三百寺,唯有碧云稱纖秾。”碧云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層層疊起,其建筑呈明顯南北對稱軸線式布局,分為中路主要建筑、水泉院建筑和羅漢堂建筑三大部分。中路主要建筑有山門、山門殿、彌勒殿、大雄寶殿、菩薩殿、孫中山紀念堂、金剛寶座塔;羅漢堂建筑有禪堂、羅漢堂、藏經閣;水泉院建筑為乾隆帝行宮,有涵碧齋、含青齋、洗心亭、清凈心、試泉悅性山房、龍王廟等。碧云寺的布局是中國傳統寺廟伽藍制度的典型例證,整體式樣給人以層次分明的莊嚴感和秩序感。
金剛寶座塔位于中路建筑的最后一進院落,高大的紅色圍墻,信步走上臺階,迎面是一座木牌樓。再上幾個臺階,迎面而來是一座高大華美石牌樓。走過一座小石橋,左右是兩座御碑亭,亭內立有乾隆御制碑。猛一抬頭,山頂34.7米的金剛寶座塔映入眼簾。步移景異,虛實相生,通過三座牌樓作為前導,一百多步蹬道的地形變化,增加了建筑景深,不僅具有引導、凈化和鋪墊作用,而且在分割、承啟寺院前后不同風格方面也是點睛之筆。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在《香山碧云寺漫記》中寫道:“從正殿向后面去,便會碰到一座石牌坊……這個牌坊不僅是人物雕得如生,而整個白石牌坊都是用云紋填滿,在半山腰的綠樹叢中,它真的就像是由山里白云堆就的一樣。”石牌樓這種具有強烈民族和地域風格的中國建筑樣式出現在這個名剎之中,也有其必然性,無論是它的建筑樣式,還是牌樓上雕飾的圖案、人物、文字、故事等,都在具體、準確地傳達著它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除石牌樓外,碧云寺金剛寶座塔的藝術價值和獨特性、稀缺性在國內也幾乎是獨一份的存在。目前國內明清時期金剛寶座塔的實體建筑數量僅有四座,十分稀有和珍貴。相較于昆明官渡古鎮金剛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座舍利寶塔,碧云寺金剛寶座塔是一向喜歡標新立異的乾隆皇帝的升級改造版,是中國化的金剛寶座塔的2.0版本。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對碧云寺重加修葺,新建金剛寶座塔,同時增建行宮和羅漢堂,軸線往西延伸,寺廟重心后移,形成一個獨立的塔院,使得碧云寺由原來單一的漢寺變為“前漢寺,后喇嘛寺”的組合寺廟格局,營造出“萬峰圍殿閣,碧色凈如云”勝境。《日下舊聞考》詳細記載了乾隆年間擴建后的規劃:“碧云寺山門東向,度橋為天王殿,復逾橋為正殿,為次層殿,后為三層殿,又后為金剛寶座塔,院前白石坊座一……碧云寺南為羅漢堂,后為藏經閣,北為涵碧齋,后為云容水態,為洗心亭,又后為試泉悅性山房。”
一座古廟和那些人那些事
碧云寺處于北京近郊的地理位置和西山的美景、宗教等因素,不但讓它成為人們觀光游覽的旅游勝地,也記錄了許多歷史名人和重大事件。成書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文徵明、王世貞、李攀龍、倪元璐、袁中道等人的75首詠碧云寺詩,足以彰顯這座佛教名剎景物之美和關注度之高。
碧云寺的興建,大致分為元、明、清三個時期。元至順二年(1331年),耶律楚材后裔耶律阿吉將府邸舍宅為寺,稱碧云庵。明正德九年(1514年),御馬監太監于經加以增拓,俗稱“于公寺”。天啟三年(1623年),宦官魏忠賢重修。明神宗、清康熙都曾為景點題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在明朝的規模上又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新建成金剛寶座塔、水泉院、羅漢堂等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規模。1925年,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曾停靈碧云寺。
碧云寺的歷史除與帝王、文人雅士相關外,明代的兩個著名太監在碧云寺的擴建、改建上也做了貢獻。于經生活在武宗朝,因為經常侍奉這位荒唐的皇帝蹴鞠玩樂而得寵,曾在通灣等處開設皇店,歲報上銀八萬兩,侵吞頗多。嘉靖繼位之初,被抄沒家產處死。此后的一百年間,先后又有四位太監在此營造墓葬,其中就有魏忠賢的老領導司禮監秉筆孫暹,以及孫暹名下負責照管魏忠賢的御馬監太監劉吉祥。
魏忠賢在天啟年間操弄權柄數年,權傾天下,人稱九千歲,梁啟超評價其“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魏忠賢在赴鳳陽戍所途中,自縊于阜城縣(今屬河北衡水)旅舍。次年正月,被“詔磔其尸,懸首河間”。京城內除碧云寺外,還有大量由太監出資或監工建造的佛寺,太監們興建佛寺,不是個案和孤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究其原因,明代帝后普遍崇佛甚至佞佛,太監投主子所好,也大量興建佛寺;太監年老無人奉養多聚居一處相互扶持,得勢時建佛寺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后路;佛家生死輪回的觀念讓此生不能成為正常人的太監,希望通過建寺積累功德,以求來世改變命運。當初魏忠賢大費周章,擴建碧云寺,將于經未能使用的墓穴規模擴大,并仿造皇陵建制修建墳墓,立“漢白玉獅子、石獸、文武翁仲”,墓碑由大學士葉向高撰記,禮部尚書錢象坤篆額。順治元年(1644年),魏忠賢的義子葛九思隨清軍入京,將魏忠賢之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忠賢的衣冠冢。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御史張瑗奉命巡視西山,初以為魏忠賢的衣冠冢是前朝帝陵,得知真相后于五月十二日上奏“竊疑逆奄身受顯戮,安得易代后尚有遺冢”?五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詔平其墳,下令“仆碑鏟墓”。一代權宦費盡了心機,最后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