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全國范圍內古樹奇木保存最多的都市,古樹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物古跡,同時也極具重要的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研究價值。古樹是歷史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一些聞名遐邇的多姿奇木訴說著古都歷史滄桑,且各自都有著傳奇故事。
北京的古樹居全國之首
北京的樹木繁多,古樹的樹種多為油松、檜柏、側柏、國槐等,側柏樹種的數量就占全市古樹總量約55%。北京現有古樹四萬余株,遍布京城各個角落,街巷、村鎮、園林,封建帝王之宮苑廟壇更為眾多。
古樹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更是一種文化的資源,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古樹文化不但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它也彰顯著北京古都的歷史和風貌,我們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祖先留給我們和子孫后代的寶貴資源,也要為建設“綠色北京、人文北京”作出應有的貢獻。
戒臺寺古松聞名于世
但凡提及到松樹,人們便會想起很多以松為祝壽的吉祥話:“松鶴延年”“松鶴遐齡”“松鶴同春”“壽比南山不老松”等。
談及一些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松,會想到安徽黃山的迎客松、陪客松,山東泰山的望人松、摩頂松等。而北京城的一些松樹則樹齡更長,更具獨特的風韻。北京門頭溝區“天下第一壇”的戒臺寺松樹尤具特色。若說“黃山歸來不看岳”,那就“戒臺寺歸來不看松”了。
戒臺寺是集北京名松精華之地,這里的松不能不稱“奇”,北京自古就有“潭柘以泉勝,戒臺以松名”的說法。據《北京百科全書·門頭溝卷》載:戒臺寺“始建于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前,原名慧聚寺”。因寺中有久負盛名的全國最大戒壇,遼代后寺名改稱戒壇寺。明正統五年(1440年)英宗又將寺名改為“萬壽禪寺”。清代乾隆皇帝為其題詩《戒臺六韻》后,戒壇寺則改為戒臺寺。遼、金時代所植的松為該寺院特色,戒臺寺的松樹不但古老,且一樹一態,奇特秀美,妙趣橫生,令人叫絕。戒臺寺的“十大奇松”分別是:活動松、自在松、臥龍松、九龍松、抱塔松、龍鳳松、鳳尾松、鳳眼松、菊花松和蓮花松。《北京百科全書·門頭溝卷》還載:“十大奇松之名出自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現多稱為“五大名松”的是:抱塔松、九龍松、臥龍松、自在松、活動松。
最神奇的臥龍松
戒臺寺最神奇的松樹是大雄寶殿西北側的臥龍松,此松老干橫生,橫臥并朝東向延伸10米余,樹干直徑0.79米,高3米,穿樹前面的大理石欄而出。樹干上鱗片斑駁,酷似臥躺著,隨時可騰起的一條臥龍。清代震鈞《游戒臺》詩曰:“一松名臥龍,奇肆難強名。橫穿石欄出,乘云欲上升。”臥龍松由樹干下的石碑托起,碑上鐫刻“臥龍松”三字,碑及題字均為清朝恭親王奕?于1884年后在此隱居的10年中所立所書。
老壽星是九龍松
戒臺寺的松樹眾多,樹齡最長的要屬千年白皮松:九龍松。這棵老壽星樹在戒壇南側,樹干表皮脫落,顯露出白色的內皮,故稱白皮松。此松高18米,主干直徑約2.1米,樹體雄健,九枝主樹干猶如九條銀色的神龍凌空翔舞于戒壇之上,由此而名“九龍松”,該形態的古松實為罕見。戒臺寺的九龍白皮松為唐武德年間所植,樹齡也有1300多年了,是十大奇松中的老壽星,北京地區樹種最古老的一株白皮松,有“北京市十大最美古樹”中的“白皮松之王”及“華北樹王”之稱,算是我國和世界上最古老的白皮松。明代蔣一葵所著《長安客話》對其介紹:“遼金時所植松今尚在,圍抱可四五人,高不三丈,蔭布一庭,枝干徑二尺。虬曲離奇,可座可臥。游人每登其上為巢飲云。”
最神秘的活動松
活動松和抱塔松應是該寺中最神秘的松樹。活動松尤為奇特,人們于樹旁觀賞時,只要手指撥動一個枝條,全樹都會隨著活動,即“牽一發(枝)動全身”。乾隆親臨戒臺寺時看到這株活動松后大為欣賞,留下《戲題活動松》七絕詩一首:“老干棱棱挺百尺,緣何枝搖本身隨。咄哉誰為挈其領,牽動萬絲因一絲。”該樹銘牌介紹“此樹有500年歷史”。為何其他松樹是千年以上,而活動松只有500歲?這是因為乾隆題寫的那株活動松已毀于一場大火,這株松樹為原樹的“替身”。
龍化身的抱塔松
抱塔松在祭壇院山門前,主干2.8米,樹齡1000多年。抱塔松為斜臥匍匐于地之態,似一巨龍越過矮墻,兩根粗大的主枝抱住臺基下方的墓塔。高臺基下有兩座塔,被古松所抱之塔是法均大師舍利塔。史料載:遼代咸雍年間(1065—1074年),著名佛教大師法均到慧聚寺,廣募資金修整并擴建了該寺。據傳說:該松樹原是神龍所化,是被派來守護法均大師舍利塔的。在一雷雨之夜,龍松用身體圍住墓塔,以身體遮擋雷電,保護著塔不被雷電所擊。清代詩人李恒良在《戒壇古松歌》中還曾留下詩句:“怒濤夜吼雷雨聲,抱塔龍松啼月黑。”
有傳奇故事的名木
北京的神奇名木眾多,絕大部分集中于寺院廟壇,它們各有動人的傳說。司馬遷的《史記·龜策列傳》引用孔子的話:“松柏為百木長,而守宮闕”,意思是:松柏均為眾木之首,可守衛宮室園林苑。筆者介紹一些目睹過的奇樹與大家分享。
椒園寺龍虎柏樹
門頭溝區龍泉鎮霧村南原有座古寺:椒園寺。相傳該寺原是為紀念姜子牙而建,故稱姜牙寺,待佛教盛行后,此寺改拜佛祖,后有明代建北京城的姚廣孝在此為僧。該寺雖已不復存在,但寺前兩株奇特的古柏樹依然繁茂。其中一株旋轉參天,猶如蛟龍出海,故得名“龍柏”。龍柏右側一株樹干虬曲,軀干布滿眾多凸起的大“樹瘤”的古柏,猶如兇猛臥虎,故而名“虎柏”。這對奇木因形象而名,統稱“龍虎柏”,為國家一級古樹。這對古樹還有一段明代燕王朱棣、姚廣孝與一對戀人的佳話傳說。椒園寺龍虎柏的歷史有多久?按照門頭溝人的說法是:“門頭溝先有椒園寺,五百年后才有潭柘寺,潭柘寺八百年后才有北京城。”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椒園寺又早于潭柘寺500年之久,這對龍虎柏若與寺院同齡,其樹齡也有2000多年,算是京西第一柏了。
龍泉寺的母子銀杏樹
石景山模式口的龍泉寺建于明正統年代之前,寺內正殿月臺前左側有兩株奇特的銀杏樹,兩樹為該寺的三寶之一。樹之奇就奇在粗壯的銀杏樹下還有一株連著根的幼年銀杏樹,兩樹一高大,一弱小,酷似母子相依相偎、相伴相隨于禪堂前。母樹是株古樹,據管理人員介紹:“母子銀杏樹的母樹樹齡有500多年了,子樹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才生長出來的。”如今,每年中秋節過后,母子銀杏樹的葉子會逐漸變黃,散落在寺院內,明黃色的銀杏葉點綴這座寺院,使秋季寺內一片蓬勃盎然。銀杏樹具有非常強的適應環境能力,且壽命很長,銀杏樹有長壽健康寓意,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連理樹、消息樹和人字柏
慈善寺在石景山區西北端的天泰山(亦稱天臺山)主峰上,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寺內大悲壇前一株柏樹和一株柿子樹相連相依,被稱為連理樹。兩樹之奇就奇在柿子樹根部將柏樹緊密環繞其中,相依為一體。兩樹相擁合成了“百(柏)事(柿)如意”的美好象征,實屬難得一見。
慈善寺內還有三株400多年樹齡的楸樹,分布在殿前和院內,據介紹,慈善寺在明代建寺時就有了這三棵楸樹。楸樹均高約十米,枝繁葉茂,楸樹花開時,花朵呈鐘形,鮮嫩粉白花蕊、紫色花心,還帶有星星點點的紅色斑點。舊時,每逢農歷三月十五日,慈善寺傳統廟會期間,楸樹便開花,人們看到楸樹開花,就知道香會將至,為此這三株楸樹被稱為“消息樹”。當地人們有“楸樹開花,帶福還家”的贊譽。因楸樹木質堅硬、壽命長,古時人們有栽楸樹以作財產遺傳子孫后代的習慣。蘇軾的《夢中絕句》云:“楸樹高花欲插天,暖風遲日共茫然。落英滿地君方見,惆悵春光又一年。”
承恩寺位于石景山模式口東端,該寺建成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因該寺有不受香火、不設道場、不開廟門的“三不之說”,被稱作“北京最神秘的寺廟”。寺內古樹參天,奇樹眾多,有柏樹、松樹、國槐、銀杏樹。眾樹中最為奇特的是位于寺廟中軸線最北端,兩座碉樓之間的人字形柏樹。人字柏樹樹齡500年以上,此樹奇特的“人”字形,是樹中部以下的樹干向上合二為一,如巨大身軀的武士岔開兩腿站立于寺后院,凝視著前方,護衛這座寺廟,這便是“人字柏”名字的由來。此樹罕見的“人”字形樹身,為該寺的五絕之一。“人字柏”的神奇也給承恩寺增添了更神秘色彩。
帝王與古樹的故事
潭柘寺銀杏帝王樹
潭柘寺內最著名的是毗盧閣殿前東側一株銀杏樹,此樹植于唐貞觀年間,是超過1300年樹齡的古銀杏樹。乾隆皇帝曾多次到潭柘寺進行禮佛,每次來到這株樹下都會贊美這銀杏樹筆直高大,氣勢偉昂,堪比帝王。皇帝的金口玉言之下,此銀杏樹就有了“帝王樹”的稱呼。既然是皇帝御封,又是以帝為名,這株古樹便是唯一了。
潭柘寺的帝王樹高達24米多,直徑4米有余,遮蔭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自古就有關于“帝王樹”的傳說,據傳:“清朝有新帝登基,樹底部便長出一枝新的枝干,與老干合為一起生長。每有一朝皇帝駕崩,就會從樹上掉下一根枝干。”這株帝王樹見證了清王朝的興盛與衰落,堪稱千古傳奇。上世紀60年代,清末代皇帝溥儀曾來到這里,站在樹前,對著樹西側的一枝橫桿不禁感慨:“這枝小樹干就是我,就是因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長成歪脖狀。”
與帝王樹對應的西邊,也有一株銀杏樹,此樹種植于元代,雖比帝王樹晚了500年,但至今也有800年的樹齡。因該樹之氣勢比帝王樹差了一些,也因為這兩株銀杏樹均為雄性,不能結果實,所以被稱為“配王樹”。
太廟內有皇帝手植柏樹
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病逝于南京,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于1402年即皇帝位,年號永樂。侯仁之先生的《歷史上的北京城》書載:“1403年燕王即位后,便在拆毀的元皇宮舊址上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紫禁城)。”太廟建成于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家的祖廟,兩代皇帝祭祖的地方,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皇家祭祀祖先的建筑群。太廟與紫禁城、社稷壇同時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柏樹長壽,古人認為柏樹是通神之樹,故多植于宮殿內,紫禁城72宮殿中要數太廟的柏樹最為古樸壯觀。太廟現存留的明代古柏有700余株,以側柏和檜柏為多,其中幾株古樹有著故事傳說。第一株就是明成祖朱棣種植,至今有600多年的千樹之王,稱“明成祖手植柏”,其他還有“鹿形柏”和“樹上柏”等。
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樹干直徑5.5米,為明成祖在此處親手所植。相傳太廟建成后,明成祖下令廣植柏樹,但三年均不能成活,成祖大怒。后有一魯姓工匠發現太廟原址曾是一片河灘,因河灘地為大量沙土和石塊而不適合種植。后在太廟北邊找到一片適合栽種的土壤,就將兩處的土壤置換,沙土被置的地方今天稱作了沙灘。之后,他以樹木代表祖功宗德為名,請朱棣親自種植第一株柏樹,因更換了肥沃土壤,自然栽的樹就活了,該樹便有“神柏”之稱。于是神柏便廣為流傳,此后無論是皇帝、親王,還是貴族、大臣們祭祖來到樹前,都必須下轎、下馬,以示尊重。筆者曾數了一下枝干,整整13枝,是否寓意著明代只有13位皇帝?
“鹿形柏”為明代所植,自樹東北側觀望,枝干樹冠形似一只梅花鹿。相傳古時的樹旁常有灰鶴棲息,被視為松柏長青,和鹿同春的象征。“樹上柏”樹奇特之處是“八米高的斜枝上,又長出一株柏樹”,而且是清朝入主北京后老柏樹上長出新柏樹。相傳清朝秉襲明朝的宮殿社稷,有根基穩固之意。
崇禎上吊的古槐樹
北京的幾代帝王都留下了不少的古槐,亦稱之“宮槐”。今景山(曾稱煤山)公園東山坡處也有一株古槐,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就在此古槐上吊身亡,從而結束了近三百年的明王朝的統治。
話說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的百萬大軍將京城團團包圍,孤身傲骨的崇禎深知無力抵抗,重振大明已無回天之力,他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念,自盡于煤山(今景山)。李自成當皇帝后,在金鑾寶殿上看到崇禎自縊前的遺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也,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李自成見后覺得崇禎還算是明君,便善待了崇禎的后代。
待后金軍入北京稱帝,國號為大清,多爾袞則斬草除根了崇禎的后代們,還假惺惺地對曾經吊死崇禎的那株古槐定罪名“罪樹”,用鐵鏈鎖了起來。后來有人寫了副對聯嘲諷:“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樹無辜受鎖枷”。這株“罪樹”于上世紀70年代被砍伐,今“罪樹”原址還有一株歪脖槐樹,是公園管理處于1996年重新移栽的一株150年樹齡的老槐樹。
京城這些古樹均是“幾朝元老”了,它們都歷經滄桑,至今仍健壯繁茂,樹葉依舊抽芽,真是造化的奇跡!名木以幽美宜人姿態,以遮蔭添綠、蔥蘢郁茂美化著首都的園林、壇廟,并迎接著八方客人。人們休歇游覽,信步靠近古樹時,可以感悟到它們的堅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