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和王安石并營減兵、裁減老弱士兵的做法效果明顯。這一改革措施1071年由禁軍推向地方廂軍。廂軍名為軍隊,實際上主要擔任雜役,有的修橋鋪路,有的傳送文件,有的牧放馬匹,有的看門守庫,其中老弱病殘者很多。到1075年,全國總軍額79萬6315人,比英宗治平年間,減少了36萬多人,和仁宗皇祐年間相比,則減少將近半數。這一措施節省了大筆財政開支。
王安石將均輸法的執行交給了當時的江淮六路發運使薛向,他以善于理財知名。薛向對于漕糧運輸的方式作了一些整頓,主要是雇民船和官船分運,以防止官船吏卒侵盜。此外,熙寧年間漕糧上供的辦法也有比較大的變化。發運司原本每年漕運到京師的米糧,來自東南六路,以六百萬石為定額。后規定,除了應上供的數額,各處糧倉經常保存多余的積蓄,如果遇到有荒歉,則以米糧折收上價,稱為額斛,按照本州歲額,以倉儲代為輸運京師,稱為代發。等到豐收,再以中價收糴米糧,官府在谷賤時糴買,不至于傷農,人民在荒歉時可以不必納米谷而納錢,官府因為上價與中價的價差而使糴買的本錢不斷增加,軍糧也不至于缺乏。史書上稱均輸法后來未能繼續推行。但1072年3月頒布的市易法,吸收了均輸法平準物價的立法原意,以及轉運物資的業務。
按照王曾瑜《王安石變法簡論》中的研究,全國性的、貫徹始終的是青苗法、免役法和保甲法。青苗法的借口是為了限制民間高利貸,官府直接貸款給農民,利息為20%-60%,原先規定“不愿請者,不得抑配”。但是,最終都被抑配青苗錢,強制納息。變法派聲稱青苗法可以打擊民間的高利貸,但實質卻變成了官府對民間的搜刮。
免役法增加了政府收入。《王安石變法簡論》顯示,宋代差役又稱吏役,是州縣衙門公吏和鄉里基層政權頭目,是上三等戶的特權和肥差。新法改差為雇,征收役錢。除了開封以外,各地鄉村下戶被變法派普遍加上了役錢——此前,城市坊郭戶以及農村的未成丁戶、單丁戶、女戶和享有特權的官戶,寺觀等等都不承擔差役。待役錢收入固定之后,朝廷不僅在州縣役人中盡量擴大自愿投名,不支付報酬者的名額,還干脆取消耆長、戶長、壯丁等鄉役人,以保甲制度變相回復差役。由此可見,王安石推出的免役法等于增加了一項稅收,加大了底層民眾的經濟負擔,而鄉役既出免役錢,又服差役的做法一直持續到南宋。劉子健《宋代中國的改革》認為,募役法(即免役法)將負擔擴散至窮人,并導致大量被雇役人加入吏的隊伍,實際上成為吏役次官僚制的一部分。
在新法中,免役法給北宋政府的財政帶來了最大的增收,其主要表現為免役寬剩錢。免役寬剩按照規定要用以補助災年,這一支出不見記載,應該不多,寬剩部分大約多被常平司就地封存了。
措置宗室法限制了宗室特權,鼓勵宗室成員出宮任職,鼓勵宗室遠親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此后幾年,又陸續補充了一些細則。熙寧五年(1072年),主管宗室事務的大宗正寺,上編修條例六卷,宗室管理從此規范。宗室改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宗室費用,緩解了朝廷的財政困難。
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防范百姓造反,其主要內容是鄉村住戶,不論主戶還是客戶,每十家(后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以住戶中最有財力和才能的人擔任保長、大保長和都保長,同保之內的民戶互相監督、檢舉。農閑時集中訓練武藝,夜間輪差巡邏維持治安。若發生聚眾、盜搶、殺人、放火之類的事不報告,則按照“伍保法”論罪。游彪在《問宋》中認為,保甲法的設計是王安石“寓兵于農”的改革兵制思路的體現:一方面這樣可以加強政府對鄉村的控制,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另一方面是要做到募兵和民兵相結合,以節省養兵費用,減少募兵的弊端。到熙寧末年,保甲兵達五六十萬人。
農田水利法的主要內容,是用更快的升遷激勵地方官員積極組織興修水利,鼓勵民間籌款興建,官府可提供借貸,并放寬償還期限;也可以由富人預先墊付,官府將負責幫助催還貸款。崔銘的《王安石傳》引用了宋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北宋160余年,治理河流總次數最多的是神宗朝(共18年),達42次,神宗朝對黃河的治理成就尤其巨大。由于五代戰亂,黃河失修,宋太祖在位的16年間,黃河決溢次數為北宋之最,年均1.6875次。經過太祖、太宗兩朝長達38年的努力,至真宗朝,黃河決溢次數減少為年均0.76次。而神宗在位18年,黃河決溢次數為北宋第二,年均1.2777次。但隨后哲宗朝年均決溢次數便下降到0.9333次。水利工程的興建與修復,使荒田廢地的開墾數量不斷增長。至元豐六年(1083年),墾田增長156%。而淤田法的使用,不僅增加了墾田數量,而且使土質肥沃,大片鹽堿地、沙荒地、低洼地得到改良。但梁庚堯《北宋的改革與變法》中強調:“如果考慮到從熙寧元年到元豐五年(1082年)全國各地相繼發生旱災,加上黃河多次嚴重決口,沖毀良田,新辟農田增產的效果便要被抵消。”
但另一方面,農田水利法實施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如侵占民田、浸壞民田廬舍,浪費財力物力人力,甚至淹沒城池、土地,損害民眾利益等等。另有一些官員為邀功貪利,而濫興民役及工役不實。顯然,農田水利法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王安石提高官吏收入主要是為了養廉。一是增加公使錢。二是實行重祿法。宋神宗以前,吏員沒有固定的俸祿。同時又規定吏員贓款一文錢以上便屬于犯罪行為,將受到嚴厲懲辦,即使遇到大赦,也不予原宥。但是,熙寧年間,“良吏實寡,賊取如故”,包括吏員在內的腐敗始終難以清除。
方田均稅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民戶實際擁有土地的數量來征收賦稅。游彪的《問宋》稱,宋神宗時期,方田均稅雖然最終也沒有徹底執行,但經過變法派的強力推行,到元豐八年(1085年)停止時,經過方田均稅的土地,占當時全國田畝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成果遠超前代。但是,《兩宋財政史》指出,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實施以后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