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區域;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建設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5.01.009
1 基本概念分析
1.1 區域標準
GB/ T 2 0 0 0 0.1-2 014給出“區域標準”的定義為“由區域標準化組織或區域標準組織通過并公開發布的標準”。區域標準化組織的成員通常由某一區域的國家組成,部分區域標準化組織由來自不同區域的國家組成。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東盟標準與質量協商委員會(ACCSQ)等都屬于區域標準化組織。而本文中的區域標準是指為推動國內區域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內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在協商一致基礎上,通過并公開發布統一適用于該區域的標準。區域標準可以減少區域內市場壁壘,把處于分割狀態的行政區經濟聚合為開放型區域經濟,構建統一開放的區域大市場。
1.2 區域標準治理
區域標準治理是指特定行政區劃內的標準化組織、相關企業和其他機構等多元主體,協同開展區域標準制定、實施與監督的過程。標準本身具有協調的功能,標準治理需要多元主體間的協調,區域標準治理就更需要區域內多元主體間的協同共治。區域內各地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需要聯合制定區域標準化政策,相關行政管理部門需要聯合承擔區域標準制定和推動實施的職能[1]。區域內行業協會聯合制定實施團體標準,把彌散化的市場主體聚合成交織緊密的共同體。而區域內標準化機構、認證機構、檢測檢驗機構等也承擔著參與區域標準治理的重要技術支撐作用。
2 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發展政策、現狀和問題分析
2.1 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發展政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發表重要講話、做出重要指示,包括將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要求長三角各省市加強密切合作,加大制度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發展;黨和國家發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長三角標準化機構、區域一體化標準體系建設提出基本要求;國家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發布標準化支撐區域戰略實施的指導性文件,為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具體要求如圖1所示。
皖蘇浙滬三省一市貫徹實施國家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政策要求,發布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文件,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指導性文件等,對長三角一體化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標準化提出具體要求,如圖2所示。
2.2 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發展現狀分析
2.2.1 構建區域標準化制度體系
《上海市標準化條例》規定推動長三角建立標準化協調合作機制、區域協同標準體系,推動在交通、環保等領域的標準互認共享;《浙江省標準化條例》規定在農產品冷鏈物流、生態補償等領域推進區域統一標準試點;《上海市促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條例》規定支持示范區推進生態環境、營商環境、公共服務、工程及服務等領域的標準化建設,探索建立示范區協同團體標準采信機制等,為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提供制度支撐。
2.2.2 建設區域標準體系
(1)建設高效協同的地方標準體系。截至2023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市場監管局共聯合批準發布17項長三角區域統一地方標準,涉及建設交通、生態環保、醫藥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2)推動區域市場類標準制定。上海市工商聯通過青浦圓桌會議制定發布10項物流領域長三角團體標準。三省一市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聯合批準發布《整理收納家政服務規范》長三角家政一體化發展聯盟團體標準。
2.2.3 探索建設區域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
三省一市標準化研究機構、標準化協會、高校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通過簽署標準化合作協議,合作建立標準化促進平臺等,以及市場化標準化技術服務機構成立等,為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如圖3所示)。
2.2.4 標準化支撐一體化示范區建設
2021年,滬蘇浙三地市場監管局聯合發布DB33/T 310002-2021《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揮發性有機物走航監測技術規范》等3項長三角區域統一地方標準。2022年發布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協同團體標準清單,涉及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人力資源、農業等領域16項團體標準。2022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承擔的“上海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標準化試點”被國家標準委立項為第八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
2.2.5 建設國際標準化長三角協作平臺
2020年10月,皖蘇浙滬四地市場監管局簽署協議成立國際標準化長三角協作平臺,立項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5G用高頻低損耗電纜、智慧核電裝備等21項長三角國際標準化協作試點項目;共同開通國際標準化長三角協作平臺網頁,公開長三角國際標準化資源、國際國內標準化信息、協作試點標準項目等信息。
2.3 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三省一市標準化研究機構開展了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智庫共建,四地標準化協會之間開展了長三角一體化團體標準制定合作,但都沒有建立緊密、高效協同的聯系機制,合作效果未能充分體現。浙江省質量科學研究院被浙江省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確定為長三角一體化區域標準化研究中心,由于滬、蘇、皖三地未參與,并沒有發揮相應的區域標準化技術支撐作用。長三角還沒有建立四地共同參與的統一的標準化技術機構,還沒有建立統一的長三角標準化信息資源平臺,區域標準化工作缺乏支撐保障[2]。
政府層面,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合作管理體系還需要進行深化,需要建立常態化、更密切的聯系機制。此外,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運行體系以政府部門為主,市場主體參與不足,影響了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的全面推進。
3 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化經驗借鑒分析
3.1 建立區域協同標準化機制
早在2012年,北京市設立首都標準化委員會,負責首都標準化和質量發展工作的研究及貫徹落實。首都標準化委員會成員單位包括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國家部委,京津冀三地相關委辦局,形成了北京為主導,天津、河北參與的京津冀區域協同標準化領導機制,可為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協同機制建立提供參考[3]。
3.2 搭建區域協同標準化信息平臺
在以北京市標準化研究院為技術支撐的“首都標準網”上專設“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板塊,設立京津冀協同發展新聞動態、標準查詢、立項計劃、工作要點、政策文件等欄目,構成京津冀協同發展標準化綜合服務平臺,可為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信息平臺的建立提供借鑒。
3.3 形成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制定模式
(1)共同制定,京津冀圍繞環境治理、產業對接、交通一體化等重點領域,通過組織相關區域性標準研討會等方式,研究確定共同制定標準的規劃和范圍;(2)分別同時發布,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按照各自省市規定由相應發布主體分別、同時發布;(3)同步實施,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在同一時間起實施。但對于其中一方實施有客觀困難的標準,有困難一方可將本方實施時間推后,推后時間原則上不超過一年。
3.4 開展區域協同標準化試點
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共同開展了國內首個區域聯合承擔的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通武廊醫療衛生協調聯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支撐通武廊三地健康檔案、病歷記錄共享、臨床檢驗結果互認,為長三角開展區域標準化試點提供可參考的模板[4]。
4 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協作經驗借鑒分析
由于粵港澳三地體制不同,三地市場監管存在差異。香港和澳門沒有專門的市場監管及標準化主管部門,不存在官方制定標準。香港標準來源于《香港法例》等法律法規或行政命令對于產品或服務的具體指標要求,一般緊跟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采用并及時更新,由第三方機構認證的形式推進標準實施。粵港澳標準化協作是以市場自主制定標準模式,目前主要為團體標準。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借鑒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協作的經驗。
4.1 政策規劃提供制度保障
推進大灣區標準融合發展,關鍵是要解決粵港澳區域標準規范不銜接、不對接問題。雖然粵港澳三地在政治經濟各層面存在一定差異,但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的發布,一系列標準化政策引領下,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協作[5]。
4.2 技術機構運作管理職能
2020年9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是大灣區標準化工作的核心機構,負責統籌規劃和指導大灣區標準化工作,組織制定和實施“灣區標準”,開展標準化研究、提供標準化咨詢服務等。
4.3 市場主體積極主動參與
2020年10月,深圳市標準化協會聯合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標準化協會組織、香港貨品編碼協會、澳門物品編碼協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打造開放共享的標準化活動平臺。2022年4月,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聯合多家機構發起組建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促進會,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團體標準制修訂、應用實施和評價,打造粵港澳三地互認通行的大灣區團體標準體系。
4.4 資源平臺提供運行保障
依托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設立標準檢索、標準智庫、人才培訓、業務辦理等板塊,提供中文簡體、繁體、英語3種閱覽模式,促進粵港澳三地標準信息互通共享。2020年12月啟動建立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提供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從提案、立項、起草、征求意見、技術審查到發布的全鏈條服務。
4.5 互認機制推動標準實施
粵港澳三地共同組建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認證促進中心,推出“灣區認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民生導向、高端品質引領、質量認證公信力”原則,建立統一的認證標準和程序,實現“一次認證、三地通行”。
5 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建議
5.1 夯實長三角標準化工作機制
皖蘇浙滬三省一市構建了長三角市場監管聯席會議機制,成立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工作組。在此基礎上,建議對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工作組進行強化升級,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工作議事協調機制,明確議事協調機制的日常工作機構,配備專班開展工作,負責統籌協調一體化標準化政策措施、定期審核立項區域統一地方標準、協同推進相關重點任務等。
5.2 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研究機構
借鑒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成立經驗,建立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研究機構,由四地市場監督管理局、四地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聯合成立理事會共同管理。研究機構承擔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技術支撐、智庫建設、標準化信息資源平臺建設等職責,承擔長三角區域統一地方標準立項、起草、審查、實施和評估等全過程技術管理,指導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開展。
5.3 成立長三角標準化創新聯盟
區域標準化聯盟是協調制定區域共享共用團體標準的主體。借鑒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標準促進會、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創新聯盟的建立經驗,長三角區域內相關社會團體、企業等市場主體,也聯合成立長三角標準化創新聯盟,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產業協同和市場需求,共同制定協同共享的團體標準,助力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
5.4 建立區域標準化信息資源平臺
借鑒京津冀、粵港澳建立統一的標準信息資源平臺經驗,整合長三角區域標準信息服務資源,協同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標準化信息資源平臺,統一發布區域一體化標準化政策、工作信息、標準信息,促進標準化信息的共享共用。
5.5 開展區域一體化標準化試點示范
借鑒通武廊醫療衛生協調聯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經驗,長三角都市圈、城市群聯合承擔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發揮標準化試點示范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融合中的作用。
5.6 協同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化活動
發揮長三角區域內全國及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作用,暢通市場主體參與國家和國際標準化工作渠道,共同制定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圍繞長三角開放合作重點領域,爭取設立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借助國際標準化長三角協作平臺等開展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經驗交流、宣傳推廣和項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