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的重要要求,共青團大興安嶺地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持續發揮組織動員優勢、先鋒力量作用,有效彰顯對新興領域青年的引領效能,不斷增強對社會治理的貢獻,團結帶領廣大青少年爭當社會服務的生力軍和突擊隊。
滿足青年“四創”需求,做好青年發展的“服務員”
把握創新創意特點,遵循創業創造規律,推動“青創+”服務體系延伸拓展,在青春和興安的“雙向奔赴”中彰顯青年風采。
構建“組織化”青年社群。依托全區各大中專院校、高中成立“青年人才驛站”,組建常態化聯系群組,健全跟蹤聯絡和服務保障機制,增強青年人才回引工作精準度。
打造“青年化”實踐陣地。抓住“三下鄉”社會實踐啟動契機,依托本地紅色資源、民俗文化深化“團團尋足跡”實踐體驗。
持續拓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渠道,聯合哈爾濱工程大學建立地、縣兩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推薦大興安嶺職業學院版畫基地成為省級“‘四創’實踐實習基地”,發揮科技企業孵化器、電商產業園作用,著力打造青創“服務鏈”和“人才港”。
舉辦“興安手信·‘青’山有禮”文創產品設計大賽,以賽促學激活青年創意熱情。創新開展“你好同學·興安來信”書信郵寄活動,從“城產人文”等多維度宣傳大興安嶺地區就業環境、人才政策,有效架起“鄉情橋”,激發“家鄉情”。
緩解青年現實焦慮,做好黨和青年的“聯絡員”
服務普遍需求,促進全面發展,做實做細“我為青年辦實事”實踐活動,努力成為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離不開的可靠力量。
優化成長環境,青年獲得感成色更足。創新實施“青春有約·繪夢興安”伙伴計劃,打造“你的好朋友——大興安嶺共青團”交友名片。充分發揮“青年之家”“社區少工委”等陣地優勢,創建“青年友好型場館”“快遞小哥·青春驛站”等交往交流場所。持續優化學習、交友、分享一體式社交載體,助力青年充電賦能。
解決急難愁盼,青年幸福感更可持續。動員全區各級團、隊組織通過情感關懷、親情陪護、課業輔導等形式,開展“九號助學金”“青春暖流”等關愛青少年活動。持續打造“平安興安·青春同心”權益保護工作品牌,開展“青春自護”“法治文化基層行”等活動,推動構建堅實法治屏障。
履行青年志愿使命,做好振興發展的“領航員”
凝聚青年力量,煥發青春活力,持續深化“溫暖興安·團團與志愿同行”品牌建設,充分展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應有貢獻。
助力基層建設“青擔當”。創新打造“1+1+N”志愿服務模式,建立地、縣、鄉、村四級聯動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網絡,動員青年志愿者圍繞防火防汛、扶殘助弱、生態環保等內容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深入開展“龍江是我家·越玩越有Young”主題活動,招募“青年文旅推薦官”9名,制作發布“興安六十載”“回到大山的青年人”等主題短視頻、海報六十余個,廣泛推介“有青味”“受青睞”的“打卡點位”“旅游攻略”。持續推廣“探秘最北綠水青山·暢游最美生態興安”微信小程序,手工繪制大興安嶺地區特色景點29處,動員青少年每日兌換步數參與“云游覽”,為全域全季旅游吸引更多“青年粉”。
融入固邊興邊“青行動”。深化“固邊興邊·青春建功”行動,組建青年護邊志愿服務隊9支,切實筑牢青少年“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政治忠誠,構筑守護祖國“北大門”的青春堡壘。
強化青年組織建設,做好改革建設的“業務員”
強化黨建引領,著力固本強基,深入構建“三力一度兩保障”工作格局,在全方位鍛造、深層次變革中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提升最北團建品牌“亮度”。持續落實“心向黨中央·青春獻北疆”團建載體,深化“青廉”機關、學習型機關建設。創新“三清二推三錄入”工作舉措,深入實施社會領域團組織密度提升專項行動,采取“行業相近、地域相鄰、便于管理”建團模式,新建社會領域團組織,有效延伸團組織服務觸角和工作手臂,加強新興青年群體“黏度”。
依托“千聯萬聚常引”人才庫,強化對“兩企三新”青年的聯系力度,申報青年社會組織中央彩票基金“伙伴計劃”項目,組織“青聯大講堂”“青社學堂”等活動,動員青聯委員廣泛參加“助農直播”“捐資助學”等公益活動,切實把“服務對象”轉化為“工作力量”,積極融入新興領域青年“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