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劉家強: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毛紡織行業以其“小而美”“稀而貴”“專而精”的特質,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中展現出非凡的韌性和創新活力。站在舊歲與新年交接處,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會長劉家強為我們解讀行業發展亮點、挑戰,并提出下一步的發展建議。
克服困難,行業穩中有進
TAweekly: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2024年以來,我國毛紡織行業的發展態勢如何?特別是在內銷和出口方面,呈現出哪些特點和趨勢?
劉家強:2024年,我國毛紡織行業遭遇了外部環境的多重挑戰,包括海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需求不足以及國際貿易風險上升。盡管如此,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鏈的協同合作,毛紡行業保持了效益水平的穩定,生產實現了穩中有進。
從數據來看,2024年1—11月,規模以上毛紡織及染整精加工企業的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5.5%,增速快于紡織業4%的平均水平;平均利潤率為3.9%,也高于紡織業3.2%的平均水平。這表明,盡管面臨嚴峻挑戰,毛紡行業依然展現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發展韌性。
在出口方面,2024年1—11月毛紡原料與制品的出口額共112.3億美元,同比下跌0.2%,其中初加工羊毛羊絨原料的出口回落較快。這一趨勢反映出,受全球經濟低迷影響,毛紡產品的國際需求有所減弱。
歐、日、美等作為傳統毛紡產品的消費市場,消費者對毛紡產品有一定的固有認可和偏好,但是隨著快時尚的興起,以及毛紡原料供應量的減少,毛紡產品的定位持續轉向高端市場,呈現消費規模下滑,消費的品質和價格水平提升,也對中國毛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中國毛紡產業鏈承接了全球約80%的用于加工生產毛紡織和服裝產品的羊毛的初加工,并持續進行縱深加工,生產了50%的毛紡紗線和毛呢面料,30%的毛紡最終產品。
同時中國也是重要的毛紡消費市場,毛紡成品約有一半留在中國市場銷售。近年來,國內市場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毛紡行業是一個“小而美”“稀而貴”的行業,其保暖護膚、奢華時尚、天然可持續、吸濕排汗、阻燃不熔融等多種天然特性品質需要進一步獲得國內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
科技引領,智能融合發展
TAweekly:2024年,行業在科技、品牌、可持續、智能化發展等方面有哪些突出亮點?
劉家強:毛紡行業不僅“小而美”“稀而貴”,它還是一個“專而精”的行業。近年來,毛紡織行業在科技、品牌、可持續和智能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大大提升了毛紡企業“專而精”的競爭力。
2024年,在“雙碳”工作方面,中毛協持續深入推進,與中國紡聯聯合編制了產品碳足跡系列標準,為毛紡織細分領域提供了碳足跡核算的指導。同時,我們組織了2024/2025年度毛紡織行業碳排放項目研究,對主要山羊絨和綿羊毛產品的碳足跡進行了測算,幫助企業了解自身產品碳足跡在行業中的水平。
在科技創新方面,毛紡織行業有兩家企業榮獲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內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山羊絨等動物纖維鑒別技術及標準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山東如意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嘉麟杰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則在熱濕舒適功能紡織品結構設計與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團體標準化工作方面,中毛協加大了對團體標準能力建設和標準制定的力度,2024年完成了6項中毛協團體標準的制定,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方面,毛紡織行業涌現了一批典型毛紡智能工廠,如康賽妮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新澳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順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這些企業通過引入先進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了生產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透明化,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整合資源,加強集群建設
TAweekly:2024年,毛紡織產業集群表現搶眼,您對當前集群經濟的發展怎么看?對今后毛紡織集群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劉家強:集群經濟作為毛紡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資源共享、產業鏈協同和品牌共建,有效提升了區域競爭力。
當前,集群經濟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國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市場需求降級;另一方面,消費者對高品質、個性化的毛紡產品需求在不斷增加,為集群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新發展空間。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集群內的企業可以更好地分析市場需求,整合產業鏈供應鏈資源,優化生產流程,提升效率。
建議毛紡織產業集群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整合資源,增進集群間的合作與交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配合,實現產業鏈提檔升級。同時,加強國際間合作交流,共同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技術挑戰,形成合力提升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
應對挑戰,強化轉型升級
TAweekly:2025年,面對國際貿易形勢的復雜多變,毛紡行業的出口形勢估計會更加嚴峻,行業下一步應該著重哪些方面的發展?
劉家強:面對2025年更加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毛紡織企業應積極采取以下策略來規避風險、應對挑戰并拓展國際市場:
一是持續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及市場動態,加強風險預警和應對機制的建設,加強與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共同應對市場變化。二是行業協同發聲,共同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碳排放壁壘等挑戰。企業應積極參與相關可持續生產與產業鏈研究工作,積極參加標準制定,為未來發展未雨綢繆。三是尋求轉型升級的機會,通過技術改造和產品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采取節能減排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生產成本;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知名度,抵御市場風險。
2025年,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我們緊抓機遇,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加強行業內部的協同合作,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加穩健和持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