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30分,座機來電中響起塔臺通信值班員的聲音:“嫂子,麻煩讓孫班長打開導航機……”
“他在調試設備呢,我這就跟他講。”王玉鳳走到機房門口,將值班員的話轉述給丈夫孫嘉禾。
孫嘉禾所服役的導航臺,坐落于某軍用機場的跑道延長線1公里處。他每天的工作,便是時刻關注導航設備,保證機器正常運轉,為戰鷹指引航向。
2016年2月,王玉鳳第一次帶著1歲多的兒子孫瑞志來導航臺探親。
“從老家河北滄州出發,坐了10個小時火車才到。”對于八九年前的事,王玉鳳一直記得很清楚,“一出車站,就看見他正搓著雙手,不停地跺著腳,鼻孔里噴出兩股白氣。”
對導航臺的艱苦條件,王玉鳳雖有耳聞,但當親眼看到斑駁的院墻、松動的磚瓦、簡陋的房間時,“想到他在這里一個人守著,更多的還是心疼”。
也就在那天,王玉鳳作出了一個決定:“嘉禾,我打算不走了,跟你守在這里。”
“條件這么差,你待在這里干啥?”
“沒事!只要一家三口在一塊兒,哪兒都是咱的家。”
孫嘉禾握著王玉鳳的手,猶豫一下說:“那你先待幾天試試吧!”
經請示批準后,王玉鳳在臺站生活了一個多月,看著戰機一次次劃過導航臺上空,聽著連隊官兵講述著軍營故事,她要留下來的愿望更加強烈了。
王玉鳳讓孫嘉禾向單位正式提出自己的“留隊”申請。考慮了他們的實際情況后,領導不僅通過了申請,而且勉勵兩口子:“以后,你們就是機場跑道延長線上的見證者。”

王玉鳳也“駐守”導航臺后,夫妻倆從防疫、消毒,到清理雜草、粉刷墻壁,將導航臺舊貌換新顏,屋里的蝎子、老鼠沒有了,原本雜草密布的院子也種滿了花草。他們還將臺站后的1畝多空地,開墾成有模有樣的小菜園。蔬菜成熟后,連隊的戰友們總會趁著周末來幫著采摘黃瓜、西紅柿、南瓜……
“自從嫂子來到了導航臺,這里建設得一天比一天好了!”戰友們對王玉鳳贊不絕口。
“領導對我們一家非常關心,購置了家電、安裝了凈水器,還解決了孩子的上學問題。”王玉鳳說,“我們待在這里,很安心。”
導航臺既是溫馨的小家,又是夫妻倆的戰位。入駐導航臺不久,王玉鳳就跟著孫嘉禾學習裝備設備操作,“既然來到這里,我也要成為一名‘戰士’”。
一次,孫嘉禾回連隊參加會議,只有王玉鳳和兒子在導航臺值守。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聲響起,塔臺指示:“計劃有變,馬上安排轉場飛行……”
王玉鳳迅速跑到機房,調試設備,又向塔臺報告:“導航機工作正常!”
處置過那次緊急情況后,王玉鳳更加明白了自己與丈夫駐守的意義。
夫妻并肩戰斗,有一種特殊的浪漫,但也會留下一些遺憾。
到導航臺半年后,王玉鳳懷上了二胎。因為導航臺不能離人,每次產檢她只能一個人去市里的醫院,“在醫院做最后一次產檢時,羊水突然破裂,等到他趕到醫院時,孩子已經出生了”。
兩個孩子上幼兒園后,王玉鳳每天騎車接送他們。那時導航臺門口的路還沒修好,每逢下雨,就濕滑無比,“幾次接送孩子時,連人帶車掉進了路邊的水溝里……”
2019年9月,孫嘉禾和王玉鳳商量:等到上士(現二級上士)服役期滿便轉業回家。王玉鳳說:“導航臺雖然條件艱苦,但穿了這么多年的軍裝,你真的舍得?真要走,這輩子就不可能再回來了……”
那天,被王玉鳳看穿了內心的孫嘉禾,在意向表“繼續服役”一欄里按下了紅手印。
孫嘉禾順利轉改四級軍士長(現一級上士)后,王玉鳳特意做了滿滿一桌子菜,“為我們一家繼續堅守在這里,也為他繼續自己的軍營夢想”。
如今,孫嘉禾和王玉鳳已并肩戰斗了8年,“夫妻導航臺”出色完成了各類飛行保障任務,孫嘉禾多次獲評“四有”優秀軍士,2022年被單位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
2024年底,上級領導專程來到導航臺,看望慰問孫嘉禾一家,稱贊他們:“小臺站,大作為;小家庭,大奉獻。”
(作者單位:陸軍某學院)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