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學術研討會于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舉行,會議分為1場主論壇與5場分論壇。會議主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三農”工作等議題開展學術研討,旨在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融入涉農高校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二十屆三中全會;“三農”工作
中圖分類號:B0-0" " "文獻標志碼:A
2024年11月23-24日,由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河南超星數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農村·農業·農民》編輯部、全國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陳娛)、河南省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王晨)、河南省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劉寧靜)、科學發展與農民權利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與鄉村振興研究中心、河南農業大學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協辦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學術研討會”在河南農業大學龍子湖校區成功召開。本次學術研討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共設4場主題報告,4場主旨發言,5組專題研討。來自全國3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河南農業大學青馬班學員參加會議。
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郭戰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郭戰偉介紹了河南農業大學的發展歷史及“雙一流”大學的創建目標和下一步的發展戰略,以及近年來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取得的主要成就。郭戰偉說,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面臨新課題與新挑戰,要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在統一與互動中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踐路徑中,面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所提出的新的考題,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學者共同努力,提交答案。郭戰偉希望會議代表暢所欲言,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探討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的契合點,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建言獻策,期待此次馬克思主義學術研討會能給馬克思主義新時代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帶來新靈感,助推河南農業大學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融入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農業強國建設培養卓越農林人才。
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李強通報會議籌備情況。
一、主論壇主題報告與主旨發言概述
本次會議是為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研究和闡釋,更是立足當下、投身實踐,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重要學術研討會。會議的主題報告與主旨發言共有9位專家學者發言,其主要思想綜述如下。
(一)主題報告概述
第一位主題報告人為長江學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李佃來教授,發言題目為“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李佃來教授表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存在一個從接受到批判的思想演進過程。在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基礎上,馬克思對建構社會主義現代性作了初步探索。馬克思的現代性理論,特別是他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和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初步探索,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理論資源,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和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相對于別的現代化模式尤其是西方式現代化而言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辯證把握好現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人自己闖出來、干出來的,現代化的路怎么走,近代以來中國自己的實踐最有啟示、最有說服力,要把中國自己走過的路,成敗、經驗、教訓、得失總結好。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走開放發展之路;必須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必須學習借鑒先行實現現代化國家或地區的成功經驗做法;必須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第二位主題報告人為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張暉教授,發言題目為“數字化賦能思政課教學的中農探索”。張暉教授表示,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高校教育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高等教育變革的新途徑。思政課作為高校必不可少的第一門課,想要更好地肩負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育時代新人的時代重任,就必須抓住數字化發展新機遇,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對于推動高校全面落實“大思政課”、幫助教師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助力學生學思踐悟思政課理論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在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實踐中,面臨著學校數字化建設支撐保障不足、教師數字素養與技能有待提升、學生數字化主體作用發揮不足等現實困境。為此,中國農業大學率先做出探索,結合中國農業大學的學術優勢與涉農特色,積極構建紅色思政與綠色農業數字化融合新機制,推動涉農高校探索數字思政教學新模式,積極向“重規矩、重改革、重反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聚勢能、增動能、提效能”的發展預期轉向,推進數字化思政課從“分散性”轉向“協同性”、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從“粗放化”轉向“精確化”,做到保障先行、內生為基、結果導向,切實提升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政課的實效性。
第三位主題報告人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偉教授,發言題目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國際傳播的戰略謀劃”。金偉教授表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理論凝結與實踐總結,內蘊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滋養下的中華文明鮮活基因。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不同文化之間的關聯依存更加緊密,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互鑒至關重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國際上的傳播是中國為促進不同文化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的典型范例。在國際傳播視域下,要充分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更好認識并讀懂中國、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讀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滋養,蘊含了深入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智慧,夯實了自信創造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基礎。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正以更加主動的精神風貌向世界分享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發展成就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支撐力量,體現了鮮明的文化主體性。文化工作者要做到凝練傳播語言,讓中國語言與世界浪潮相契合,要以突出的中外文化共通點為切入口,從全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關系全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核心要素中挖掘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歷史印記和文化記憶,從而明確共同的價值底色,增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話語認同,加速中國語言、中國風格、中國文化走向國際。
第四位主題報告人為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羅志佳教授,發言題目為“供給與需求——智慧馬院回答‘時代之問’”。羅志佳教授表示,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回答時代之問,就要理清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3個問題,就要明白新時代大學生求新、求實、求精、求簡的需要,并對此需要做出針對性措施:變革教育方式以滿足好奇心,解決現實問題以克服無力感,精準把握疑惑以進行個性化引導,建構清晰的邏輯以進行精準供給。羅教授還指出,智慧馬院的建設是回應新時代學生需求的系統工程,建設智慧馬院要做到:創新——積極推進和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求實——創新探索大思政課堂;精準——用好大數據系統實現優質供給;簡要——以知識圖譜+實踐體驗提高課堂時效;準確——搭建大資源平臺,以學術拓展把思政課道理講準;共治——產教融合,形成大思政課建設格局。
(二)主旨發言概述
第一位主旨發言人為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程華東教授,發言題目為“守正創新鑄魂育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路”。程華東教授指出,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然要求,是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要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課題,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做到講好思政課程、育好時代新人、講好中國道理,推進耕讀特色思政教育一體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一體化、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一體化、城鄉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
第二位主旨發言人為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士鵬教授,發言題目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主動性”。鄭士鵬教授指出,把握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主動性,就要堅持傳承性和超越性相統一的精神主動,傳承中華民族文明基因與精神根脈,超越“歷史終結論”實現精神變革,堅持守正創新在文明賡續中實現精神突破;堅持自覺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文化主動,反思批判“西化”和“復古”文明觀的文化自覺,樹立文化主體性和獨立文明主張的文化自信;堅持協調性與開放性相統一的實踐主動,以文明協調發展助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形塑現代文明的中國樣態,努力超越“普世文明”引領世界文明走向現代新圖景。
第三位主旨發言人為青島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修彩波教授,發言題目是“新時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修彩波教授指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是當前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民族復興進程的時代議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存在著諸多矛盾,主要體現為“現代文明”與“前現代文明”的矛盾,現代生產力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這些矛盾亟須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激發發展活力、破解矛盾沖突等方面的關鍵作用,化解中國式現代化復合疊加的矛盾,進而形成一種具有中國特色并全面超越舊式現代化模式的全新現代化道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國情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需要,人口規模巨大直接關系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這一國情也要求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須科學合理開發人力資源,同時要始終堅持發揮人口規模優勢,全面推動人才革命,為中國式現代化夯實人才根基。西方現代化這一資本驅動的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現代化道路,給人類制造了諸多矛盾和風險,使全球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因此,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亟待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現代化的全新范式改革,進而引領全球現代化實現系統性、全面性、革命性、創新性突破。
第四位主旨發言人為超星集團思政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謝鵬程,發言題目是“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視域下高校智慧馬院一體化建設探賾”。謝鵬程副院長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高校各類課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數字化轉型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數字化融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可以助推智慧馬院一體化格局的形成,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的融合發展,建設好高校一體化智慧馬院,要做到統籌有機構、組織有制度、線上有平臺、線下有空間、推進有活動、長效有保障。
第五位主旨發言人為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志強教授,發言題目是“深刻認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杜志強教授表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具體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續篇,更是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中國要前進,就要高揚改革開放之帆,不斷推進改革,釋放發展活力;中國要崛起,就要持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和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國共產黨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性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實踐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它不僅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更為全世界探索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貢獻了中國力量。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同時注重生態文明建設,以實現綠色發展,還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質,加強社會保障體系。此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如何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需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發展戰略,以適應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行穩致遠。
二、分論壇專題報告概述
除主論壇外,本次研討會還舉辦5場分論壇,13名專家學者的發言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馬克思主義“三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政課結對共建經驗交流等方面。發言報告主題廣泛、內容豐富,理論聯系實際,學術研討氛圍濃郁,切實做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有機結合。
(一)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專題研討
該分論壇部分專題主要聚焦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旨在通過深入研究,更快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是指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國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會學者討論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例如學者杜清華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得到了進一步闡釋強調,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依靠剝削與掠奪的內生動力,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身發展與積累,與中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密切相關。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促進了世界的整體發展,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路徑選擇。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完成的這一偉大轉變,在發展動力、發展基礎、發展路徑、發展方向以及發展目標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條全新路徑,具有重要的歷史里程碑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不僅需要理論的指導,更需要實踐的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中國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二)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專題研討
該分論壇部分專題聚焦于習近平文化思想,旨在研究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強調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大家一致認為,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參會學者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實現文化使命為根本指向的目標性發展理論,強調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不斷增強文化凝聚力、在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持續煥發文化生命力、在提高國際話語權中彰顯文化影響力與吸引力。要求在實踐中弘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捍衛文化安全;在汲取歷史經驗中秉持開放包容、推動文明興盛;在把握方向中堅持守正創新,謀求未來發展。例如學者楊玢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與科學的行動指南,而把握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現實進路,就要立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堅定人民至上的立場,在推動文化發展創新中堅定恪守社會主義價值指向,在文化強國建設進程中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中引領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部分河南籍專家學者聚焦于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河南的生動實踐,討論認為:要加強理論武裝,高舉鮮明旗幟;引領主流輿論,凝聚奮進偉力;厚植文化熱土,展示河南形象;數字創新賦能,傳播河南聲音。河南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科學指引,從理論學習、主流宣傳、文化傳承、數字賦能等維度進行實踐,做到了學習貫徹走深走實、主題宣傳濃墨重彩、輿論引導有力有效、服務大局成勢見效。學者蔣桂芳以“中國共產黨推進第二個結合”為主題,指出“第二個結合”是一種溯源式結合、賦能式結合、闡釋式結合。河南在實踐中要做到本土地域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河南式的新表達、新闡釋和新解讀,為馬克思主義提供能夠扎根的文化沃土,為馬克思主義厚植落地開花結果的文化環境。馬克思主義對于河南地域性的本土文化,要通過改造和賦能,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使河南地域性本土文化永葆其穿越時空的文化魅力。
參會專家立足于上述討論主題,提出關于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指出革命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紅底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體現。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命脈,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精神凝聚力和價值感召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三)關于馬克思主義“三農”研究的專題研討
該分論壇部分專題主要聚焦于馬克思主義與“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的結合,旨在通過紅色思想與綠色農業的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增添中國化底色,為農業強國建設培養卓越農林人才。
專家學者主要探討了對于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的相關研究。學者楊鵬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為推進“三農”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要胸懷“國之大者”,深刻認識到做好“三農”工作是執政之基、發展之基、穩定之基。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只有深刻理解“三農”問題,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
部分專家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視野下的“三農”研究是多學科交叉的,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深刻把握智慧農業、健康農業等“三農”問題前沿,認識到農民分化、農業資本化、農村環境惡化的新“三農”問題。做到文化層面溫性文化對冷性文化的超越、制度層面基于公的現代化對基于私的現代化的超越、組織層面個體化與組織化并進而對個體化的超越,對接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將市場活力、財富生產與社會主義本質、財富分配結合起來。
參會學者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視角,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方面,針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了解讀,旨在探索河南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指出鄉村振興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初期應注重加速城鎮化進程,減少差異化,擴大規模經濟效應;在中期應該更加注重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福利的一體化發展,為城鄉融合發展奠定基礎;后期應積極推進城鄉關系的全面一體化,真正實現城鄉的同質化。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激活市場、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政策、激活組織。這“五個激活”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實現。換言之,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靠改革驅動,這是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推進路徑。
(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專題研討
該分論壇部分專題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旨在扎實推進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養新時代的中流砥柱。
專家學者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為切入角度闡明了各自的觀點。學者任先國提出“大學以文化人的三重思考”,指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以文化人之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文化人之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以文化人之血脈。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育人功能,培養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的新時代的青年中流砥柱。
部分專家聚焦于思政課教學課堂,提出《資本論》教學與研究中的現實思考,指出加強《資本論》的教學與研究,是論證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搞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關鍵之所在。《資本論》指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及為實現這一歷史使命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和所要創造的條件。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依據和理論來源的《資本論》,從經濟上更深刻、更全面、更詳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從而使我們從理論上、實踐上更加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做好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教學工作。
部分專家學者結合百年婦女奮斗史等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這一主題,指出百年婦女奮斗史是黨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強化家庭家教家風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為了更有效推動百年婦女奮斗史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發展,必須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導向,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
(五)關于河南高校思政課結對共建經驗的專題研討
該分論壇部分以“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論壇暨結對共建經驗交流”為主題。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趙民學、鄭州經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鄭發展、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孟東、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梁彩霞分別以“融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民辦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探索與思考”“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鄭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南農業大學結對共建經驗”“定標明向、筑基引航鑄輝煌”為主題進行了匯報交流。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州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許昌陶瓷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書記院長分別介紹了各自的具體做法、實施成效、成功經驗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河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杜志強作了總結講話,提出未來結對共建的建議,希望結對共建經驗交流會能夠常態化召開,建立定期聯絡機制,并倡議建立“結對共建”資源庫,將共建活動、學院亮點進行集中展示。
三、結語
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學術研討會聚集了來自馬克思理論學術研究界的專家學者,通過主旨報告和分組討論等形式,交流了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新的研究成果、經驗和觀點。與會者就馬克思主義與“三農”問題的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思路。本次學術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涉農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