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村地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相對薄弱,面臨著農民認知不足、物質基礎薄弱以及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等多重挑戰。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為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確方向。應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黨對農村地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旗幟作用,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切實保障農民的精神文化權益,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從而有力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價值意蘊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志碼:A
2023年10月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基于對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的生動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卓有成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彰顯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提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重要論斷。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洞悉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求,探索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不斷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引領,做好新時代文化建設各項工作,持續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一、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現實挑戰
(一)認知挑戰:農民群眾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認知有待提高
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這一重要論斷。然而,部分農民群眾將共同富裕片面地理解為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存在一些認知偏差。例如,認為精神生活并不是必需品,而是物質生活的附屬品,抑或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是政府的工作,在精神文化產品獲取上存在“等、靠、要”現象,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
(二)物質挑戰: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質基礎有待加強
馬克思主義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中國自古就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富民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3]。由是觀之,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們才會將更多的精力轉移至精神生活建設上來。新時代以來,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極大改善了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但由于部分農村地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仍然存在返貧風險。并且,相較于城市發展而言,農民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有待加強,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民等低收入群體在精神層面獲得感不足、幸福感不強。
(三)供給挑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有待完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但是當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從供給數量上看,中西部基層鄉鎮由于物質基礎相對薄弱,公共文化基礎建設資金較為緊缺,部分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數量急需增加,以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供給質量方面來看,當下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類型較為單調,與當地文化特色結合不夠緊密,存在同質化現象。從供給效果來看,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般以“自上而下”、政府主導的方式進行,出現了“管建不管用,農民管用不管建”的現象,一些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較低,致使建設的初衷難以實現。因此,在供與需的關系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平衡。
二、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
(一)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蘊“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特質,為新時代文化建設謀局布篇,為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指南。
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有利于錨定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確方向。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不斷發揮黨在文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完善黨對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與頂層設計,取得提升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確保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不斷建設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文化,不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另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相繼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上提出“九個堅持”,在2023年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十四個強調”,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七個著力”,詳細論述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主要內容、時代使命和實踐路向,回答了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日后應當“怎么做”和“做什么”的重大問題,為新時代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指南。
(二)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匯聚豐富文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4]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必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之需。
首先,農村地區孕育豐富的農耕文化。農耕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節約適度的發展觀念、重農務本的文化底蘊、睦鄰友好的相處之道[5],是鄉村地區文化形態的主要形式,對于鄉村社會發展、社會風氣優化發揮重要調節作用。其次,豐富的鄉俗文化彰顯地區特色。鄉俗文化主要是指一個地區所特有的節日、民俗、音樂、舞蹈等,與百姓的生活密切關聯,是該地區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在鄉村發展中發揮重要的精神紐帶作用,是凸顯地區特點生動的“招牌”。最后,鄉賢文化不斷增強鄉村發展凝聚力。鄉賢主要是指自身具有豐富學識,在鄉村具有較高威望和社會地位的群體,在鄉村社會治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鄉賢文化弘揚真善美的優良品質,能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加強農民群眾對于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沉淀著全體中華兒女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全體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精神旗幟。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著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
一方面,有利于守護好鄉村意識形態防線。鄉村是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薄弱之處,大多數農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對于錯誤言論辨識能力較差,理想信念容易動搖。為此必須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牢牢掌握鄉村意識形態話語權,筑牢鄉村意識形態主陣地,維護鄉村的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有益于強化鄉村鄉風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蘊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道德品質要求。加強農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利于提高農民道德水準,厚植農民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情懷,實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不斷深化農民對于精神生活的認知,不僅可以助力鄉村社會風氣的優化與改善,更可以為推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質增效。
三、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關建議
(一)堅持黨對鄉村地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農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堅定中國共產黨在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核心地位,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習近平文化思想格外注重黨的“文化領導權”,具象而言就是要著力加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與話語權[6]。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行穩致遠,一方面要不斷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動員各類社會團體和文藝組織投身鄉村文化振興建設之中;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基層黨員干部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采取制作工作計劃、實行過程考核、開展教育培訓等途徑確保鄉村文化振興取得相應成效。
(二)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與踐行
習近平文化思想注重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強調在文化建設中須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時代,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建立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常態化機制與體系,樹立農民群眾的精神支柱與精神向導。一是在培育場域上,應注重與人民日常生活場景相結合。例如利用鄉村廣播、墻繪、村務公開欄等,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加深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知。二是在培育方式上,注重整體性與差異性相結合,例如,針對年輕農民群體,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老年農民群體,可以利用民俗表演的方式傳遞核心價值理念。三是在培育效果上,不斷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治理功能,積極在農村推行“文明家庭”“五好村民”等評選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為激勵標準,為構建強有力的鄉村基層治理體系提供精神動力與價值指引,不斷提升農民精神境界,維護社會的團結與穩定,提高鄉村的文明程度。
(三)夯實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質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堅實物質基礎作保障,農民群體才會有意識與底氣去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滿足。為激發農民追求精神世界富足的積極性,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產業,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筑牢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一方面,積極打造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如智慧農業、精準種植等,提高農業生產智能化與數字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可以通過搭建電商平臺、拓展直播銷售渠道等,提升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當地文旅資源,不斷做大當地文化產業“蛋糕”。依托自然與人文景觀、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打造當地文旅品牌,凸顯當地特色,探索“文化+旅游”“文化+農業”“文化+制造業”等多種文化產業發展業態,發揮文化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7]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通過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更好地落實與保護好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提高人民文化素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加強農村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轉化與創新,高度關注公共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供給在質量與數量上的優化。如通過建設“鄉村數字文化館”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文化體驗服務,擴大公共文化產品的精準化供給,不斷提升農民的參與感、滿足感與幸福感。另一方面,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好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建設工作,需要一支龐大的鄉村文化振興人才作為支撐。可以通過加強對本地人才的培育、多渠道引進人才、多管齊下留人才等方式,確保鄉村文化建設后繼有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 求是,2021(20):4-8.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3]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4]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G].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21-122.
[5]劉啟振,史獻芝. 農耕文明融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和實踐路徑[J]. 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3):11-20.
[6]周明鵬,金昕. 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J]. 重慶社會科學,2023(11):29-40.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