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體現了多維度、綜合性的發展理念,是鄉村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協調發展的集中體現。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街道牌坊村、無錫市惠山區桃源村等實例的研究表明,設計美學可以為鄉村建設賦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綜合利用,提升鄉村建設的美感、效率和效果,改善鄉村環境,推動文化傳承,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應從學科專業協同與跨領域合作的視域出發,基于設計美學理念,將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文創、標識和展示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相結合,構建更加全面系統的鄉村設計美學理論體系,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有效策略。
關鍵詞:設計美學;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J59" " " "文獻標志碼:A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是當下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并對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作出重要部署。江蘇省近年來扎實推進鄉村建設,成效顯著。然而,傳統的鄉村建設模式往往局限于單一領域的規劃和實施,缺乏綜合性的跨學科視域,難以有效解決鄉村建設中的多樣化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發展質量。本研究從設計學、美術學、社會學等學科大類的緯度,通過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將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文創、標識、展示等多個領域整合研究,構建較為完整的鄉村設計美學理論體系。探討設計美學在江蘇鄉村建設的實踐效果,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能為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新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也可為其他區域提供參考借鑒。
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內涵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體現了多維度、綜合性的發展理念,是鄉村生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協調發展的集中體現。“宜居”注重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宜業”強調鄉村經濟的多樣化與可持續發展,“和美”則聚焦鄉村社會的和諧發展與文化繁榮。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內涵不斷豐富,涵蓋了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個方面[1]。具體而言,生態宜居強調鄉村人居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美化,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確保鄉村空氣清新、水源清潔、綠化率高,注重改善村民的住房條件,使居住環境健康安全、舒適美觀;產業興旺要求推動鄉村產業升級轉型,依托地方資源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文旅、土特產品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帶動創新,激發鄉村經濟活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鄉風文明注重鄉村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新建文化設施,豐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治理有效強調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通過網格化管理、數字化建設,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實現鄉村和諧穩定;生活富裕是指通過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等多種途徑,增加村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江蘇鄉村建設實踐中設計美學不足表現
近年來,江蘇鄉村面貌日新月異,雖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農房建筑、民居院落、道路景觀和公共設施等形態突兀,過分注重實用性和統一性,缺乏藝術美感、人文價值和地方特色;大拆大建、重復建設、反復施工,破壞生態環境和歷史建筑,缺乏規劃和實施的系統性、延續性與可持續性。究其原因,忽視設計美學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缺乏跨學科視域下設計美學理論的指導是主要原因之一。以往傳統的鄉村建設大多集中在環境整治、景觀更新、建筑改造等某一特定領域,缺少對不同學科之間的整合與協調,其局限性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具有跨學科的視域和觀念,各領域間缺少溝通配合,各自為政,建設的整體性和實用性不足。二是多停留于現狀分析及實例調研階段,缺少對問題的深入挖掘和理論分析,無法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的綜合優勢。三是鄉村建設涉及多個方面,僅著眼于某個單一領域,難以全面解決其中存在的各項復雜問題[2]。
而設計美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手段,涉及設計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既能解決實用功能性的問題,又能體現美觀藝術性。設計美學重視創新創意的體現和表達,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追求實用與美觀的統一。鄉村建設與文化藝術密不可分,文化既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鄉村發展的精神支柱。在傳統鄉村建設中,文化藝術往往被忽視,導致鄉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缺失,要么過于城市化,要么千村一律。近年來,隨著群眾人居環境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江蘇鄉村建設也在逐步將文化藝術融入其中[3]。文化藝術中的設計美學,對鄉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生態人居環境,提升村容村貌的美觀和品位,還能大大激發鄉村的創新和活力,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村民增收,推動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
三、設計美學理念在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的案例實踐
2024年初,江蘇發布了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名單,本研究選取其中兩個具有典型性的項目實例進行調研分析,研究跨學科視域下的設計美學理論在江蘇鄉村建設中的具體應用,總結可供參考的實踐經驗。
南京市江寧街道牌坊村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和豐富自然資源、被茶山和竹海環繞的美麗鄉村。牌坊村的鄉村建設以地方特色茶鄉為核心理念,設計打造黃龍峴金陵茶文化村。項目團隊(包括環境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和文化創意等領域專家)通過跨學科協同,綜合運用設計美學的理論方法,在尊重鄉村風貌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了建筑改造、景觀更新、公共空間優化、農產品升級等一系列開發建設。在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設施提升的基礎上,對老舊建筑和茶文化商業街進行修繕改造,保留傳統江南民居特色,融入現代設計元素。對道路、綠地和水域進行景觀設計,設置樹池、座椅、花壇、游客步道和茶文化主題雕塑。借助文創、包裝和品牌設計為茶產業賦能,打造出“金陵龍針” “金陵龍毫”等知名品牌。舉辦茶鄉文化節、國風藝術節、峴里年貨大集等特色活動,深挖茶鄉文化底蘊,創新文旅經濟。興建黃龍峴茶文化博物館、茶事體驗館、主題文旅空間等多種農業文旅融合業態,不斷推進鄉村經濟產業升級。在設計美學策略的助力下,經過多年建設發展,牌坊村由過去封閉落后的小山村轉變為全國知名的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了一個集茶文化體驗、休閑旅游、生態居住于一體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無錫市惠山區桃源村位于惠山區陽山鎮,村域面積廣闊,四季風景如畫,是中國水蜜桃之鄉的核心種植區。桃源村的鄉村建設聚焦桃產業,著力打造“現代桃花源”。跨學科合作的項目團隊以創新地方文化為原則,對村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實施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改造,依托桃產業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逐步建設形成了高端度假、鄉創民宿、特色農莊、慢養鄉居四大農旅融合板塊。設計改造了村莊水系、綠化景觀、村中道路、公共廁所、河道駁岸、健康步道,增加養老設施、文體廣場、文化展示欄等公共設施。在農房翻建過程中,首先對雜亂的布局進行了重新規劃,新建、改建和修繕的農房及院落,均保持傳統江南水鄉的建筑格調,在外形風格不變和確保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根據村民各自實際需求,對室內結構與空間布局逐一進行調整完善,提升建筑風貌和居住品質。村里的仙木里藝術中心以大陽山和桃樹為設計靈感,屋頂高低起伏,充滿了曲線美,室內家具大量采用木材石材,軟裝陳設則搭配了桃樹枝丫以及花瓣元素。同時,深入挖掘當地的蓮文化、姓氏文化,將廉潔自律家風家訓以藝術墻繪的形式展示在建筑外墻上,設置愛蓮亭,營造和美的鄉村氛圍。粉墻黛瓦的村落民居、青蓮荷塘、千畝桃花林的景觀打造,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淡雅的江南水彩畫中。通過文創、包裝助力,打造陽山水蜜桃“寺舍”品牌,設計開發了桃花釀、桃膠、桃花茶等延伸產品。設計美學在桃源村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往日的經濟薄弱村已經變成幸福桃花源。
四、設計美學理念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運用的策略建議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設計理念與實施方式,而是要建構較為完整的鄉村設計美學理論體系,綜合考量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文創、標識、展示等多個領域。這種具有綜合考量性和完整性的鄉村設計美學理論體系可以為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搭建橋梁,集結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形成跨學科研究,從而促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創新與發展[4]。
一是規劃。規劃是鄉村建設的基礎,設計美學可以使規劃更加注重鄉村的宏觀形態和大地藝術,重視魚米之鄉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因地制宜開展規劃布局,打造和諧統一、宜居宜業、獨具魅力的鄉村面貌。二是建筑。建筑是鄉村最顯著的形態,設計美學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重視建筑的文化性和社會性,可以在傳統江南民居元素中融入現代設計形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鄉村建筑,賦予建筑更多的審美價值。三是景觀。設計美學注重景觀的人文情懷與生態意識,善于挖掘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打造具有田園特色的鄉村景觀及院落空間,可以為鄉村景觀注入藝術活力。四是室內。設計美學可以讓鄉村室內設計更加注重功能空間的合理布局,以及當地環保材料的選用,重視室內美學屬性和居住品質,為村民提供舒適方便、實用美觀的居住環境,營造既溫馨雅致又富有鄉土氣息的家居空間。五是文創。設計美學注重地方資源與鄉村歷史的融合,重視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意和經濟效益的結合,可以推動文創產業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繁榮,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六是標識。設計美學注重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播和展示,重視標識的功能性和藝術性,可以為鄉村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標識系統。七是展示。設計美學注重歷史文化、自然風貌與特色產業的展示,能夠結合當地民俗文化,利用數字媒體等現代科技手段舉辦各類展覽和表演,吸引外來游客與投資者,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五、結語
從學科專業協同與跨領域合作的視域出發,基于設計美學理念,將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文創、標識和展示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相結合,構建更加全面系統的鄉村設計美學理論體系,為江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有效策略。對南京市江寧街道牌坊村、無錫市惠山區桃源村等實例的研究表明,設計美學可以為鄉村建設賦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綜合利用,提升鄉村建設的美感、效率,不僅改善了鄉村環境、推動了文化傳承、促進了經濟發展,還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與幸福感[5]。探討設計美學助力江蘇鄉村建設的策略,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在政策層面,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鄉村設計美學標準和規范;在實踐層面,應充分發揮設計人員和當地村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參與其中;在理論層面,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提煉適合的設計美學策略,逐步形成可以推廣的實踐模式。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設計方法和技術手段,不斷提升設計美學在鄉村建設中的應用水平,為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國棟. 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政策邏輯與實踐路徑[J]. 農業經濟,2024,(6):65-67.
[2]江凌. 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促進地方創生的理論進路與實踐省思[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5):46-58.
[3]劉姝曼. 藝術鄉建參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理論意義與實踐路徑[J]. 藝術學研究,2024(3):135-142.
[4]陳娟,李泓毅,曾莉. 文旅融合背景下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邏輯機理與創新路徑[J]. 藝術百家,2023,39(6):33-38.
[5]周曉. 設計美學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實踐:以江蘇省為例[J]. 農村·農業·農民,2024(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