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了“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自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建設領域的重要關鍵詞。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對于這五大突出特性的內涵闡釋將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認識和理解中華文明的視角,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第一,突出的連續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僅體現在其5000多年未曾中斷的歷史上,而且體現在文化傳承、思想精華、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人口規模與文化認同為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保障。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文字,也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傳承。除了文字,中華優秀典籍不僅是歷史的記錄,也成為后人研究歷史、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的思想精華,這些典籍的存在使得中華文明得以穿越時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從夏商周到現代,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包括和諧、中庸、孝道等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得以傳承并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如“忠”“孝”“禮”“智”“信”構成了中華兒女的基本道德遵循,這些核心價值觀念在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
這種連續性是中華文明區別于其他文明的獨特之處,也是其最寶貴的優勢之一,是其生命力的體現。自中華文明初始的文字、禮儀、哲學思想,到各個朝代的文化、藝術、科技發展,再到現代社會中的經濟、法制、政治實踐,都是中華文明在不斷自我完善與發展中的體現。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明從未斷裂,以一種滾石下山般的態勢,攜帶著歷史的厚重,一路前行。通過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研究,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在規律,為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護與創新提供歷史的借鑒和啟示。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在保持文化的連續性與發展的同時,又能夠保持文化的獨特性與多元性,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需要面對的挑戰。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即在保持自身文化的連續性的同時,也不斷進行創新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
第二,突出的創新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創新性是文明發展的靈魂,它激勵著中華文明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創新性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它不斷地驅動著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其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動力,它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技術發明、科學發現上,更體現在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以及思想理念的更新等多個層面。從周朝的封建制、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學變革,再到宋明理學的興起,每一次社會制度的變革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形態的進步。這種變革涉及社會結構、法律、教育、倫理等多個社會層面,是中華文明適應時代需要、不斷進步的體現。思想理念的更新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另一重要方面。中國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興起與更迭,都是對當時社會實際問題的反思與思考的結果。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再到王夫之、顧炎武等思想家對傳統思想的再認識,中華文明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能夠根據時代的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解釋,這種思想的更新與進步是中華文明生命力的重要來源和不竭動力。
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傳承和創新從來都是辯證統一的。在文化繼承與發展方面,中華文明之所以能連續不息、與時俱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古代文學、藝術、哲學、科技等方面的成就,都在后世得到繼承和發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和學術思想。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變化,而是深層次的社會結構、經濟制度、思想觀念上的進步與更新。這種創新性不僅體現在物質文明上,更體現在思想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如儒家思想的發展、道家哲學的演變等。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元素,與時俱進,實現自我更新和發展。正是這種創新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跨越時間的長河,不斷發展與進步,在世界文明的舞臺上獨樹一幟。
第三,突出的統一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華文明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統一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念。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統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等都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也為中華文明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統一性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它不僅表現在多民族國家內部的和諧共處,還表現在中華民族在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共同愿望。無論是哪個朝代,中華文明都強調“天下一家”的理念。這種統一性使中華文明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時,又能保持整體的和諧與統一。在今天的全球化語境中,這種統一性的價值可以轉化為對國家認同的強化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同時也為處理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益的智慧和方案。
從2014年到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論述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問題: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我們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黨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明確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黨的二十大等會議上又多次重申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2024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進一步指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我們強大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指明了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實踐要求,彰顯了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多個民族的文化共同造就了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脈,這個根脈最終體現的正是各個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團結奮進,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統一性也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提供了條件,因為只有在統一的大環境下,各種文化才能得到平等的尊重和發展。統一性為文明的內部發展提供了穩定的內部結構,有利于文明的內部整合和外部交流。
第四,突出的包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這種包容性使得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不斷吸納新的元素,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包容性是指中華文化在遭遇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時,具有的一種開放、兼收并蓄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體現在同化、吸收外來元素的過程中,而且還體現在與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與融合中,最終形成了兼有多元特色的中華文明。同時,包容性也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基礎,因為中華文明強調和而不同,尊重差異,追求共贏。中華文明能夠吸收和融合各種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包容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基礎,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能夠在文明內部找到容納點,促進了文明的內部多樣性。
生物具有多樣性,人類文明也一樣。正因為多國、多種族文明差異性的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世界命運的思考與關注。1955年,周恩來同志提出“求同存異”,保證了萬隆會議的順利進行。“求同存異”是我國幾代中央領導集體一貫的政治理論主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既承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重大意義,也包容多國、多種族人民的文化多樣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讓我們懂得“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5年發布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倡導國際行為體在構建國際文化新秩序中達成這樣一種共識,就是彰顯尊重主權平等、互相借鑒、共同發展的基本價值理念。多樣性是文明天然的內在屬性,交互性是文明發展的內在要求。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倡導都延續了整個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折射出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化多樣性形態的尊重、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第五,突出的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從古至今,中華文明始終堅持“和為貴”的理念,追求和平共處。這種和平性不僅體現在對外關系上,也體現在內部的社會關系和思想文化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在中華文明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這種和平性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其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也是中華文明對外輸出時的重要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貢獻給世界人民的重要理論主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舞臺上倡導世界人民一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中國是世界和平建設者和全球發展貢獻者的國際角色使命。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中華文明和平交往的有力證明,它不僅是一條貿易路線,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彰顯中華文明的商品、思想與智慧輸向西方,同時也吸納了西方的科技與藝術成果,實現了不同文化的互惠互利與共同進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貢獻給友鄰國家和地區共謀發展、共同繁榮的重要實踐路徑,體現了中國是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角色使命。從新中國成立伊始提出我國外交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新時代,中國一切理論主張和實踐倡導的出發點都關切人類命運,這種天下情懷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深刻內涵。和平性是文明對外交往的宗旨,它決定了文明的對外政策和國際形象,有助于文明在和平共處中實現共同發展。由世界文明發展史觀之,一個民族的文明得以復興或民族精神得以崛起,那么基本就是這個民族復興和崛起的重要標志,而且這個民族的話語表達與民族文化樣態也逐步成為世界文化形態的主導之一。在新時代,很多別有用心的國家和地區扭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話語表達。中華文明內在的和平性就表達了中國不搞文化霸權,我們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內在機理是對世界人民的命運關懷,這不是文化霸權,是大國擔當。
在深入探討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之后,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特性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內在的生命力所在。連續性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5000多年而不衰,創新性讓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前行的動力,統一性使中華文明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一致性,包容性讓中華文明能夠吸收并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和平性則是中華文明對世界的承諾和貢獻。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文明的新時代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傳承的機遇。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具有強大的文化自信才能打造文化強國。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為我們今后在文化領域的建設畫好了路線圖,指引著接下來我們進行實踐的任務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