牤牛河一路流淌,在龍鳳山鎮畫了一個“逗號”,這個“逗號”就是龍鳳山水庫。五常市以龍鳳山水庫為核心建造了一處風景秀麗的景區,不但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被許多影視劇攝制組選為拍攝地。
龍鳳山風景區自2007年以來,已接待了多部電視劇和電影的攝制組,其中包括《紅雪》《鐵血少年》《十三省》《懸崖》《笑臉》《門第》以及《李金鏞傳奇》等。
最先開拍的是《紅雪》,這是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該劇展現的是曾經戰斗并犧牲在五常市的著名抗聯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軍長汪雅臣將軍鮮為人知的抗日故事。
這部電視劇由劉立偉、任帥、姜文藝主演,片名由時任國防部部長的遲浩田上將題寫。該劇2007年10月在龍鳳山景區開機,拍攝20多天后,轉場至牡丹江威虎山影視城拍攝。一個月后,龍鳳山景區被大雪覆蓋,正是劇情需要的冬季雪景的最佳時期,《紅雪》劇組又回到龍鳳山繼續拍攝。
2008年2月29日,反映東北抗聯少年鐵血團抗日故事的電視連續劇《鐵血少年》在龍鳳山景區開機。隨后,電視連續劇《十三省》也在龍鳳山景區開機,相信大家對這部電視劇非常了解,該劇由雷獻禾執導,趙恒煊、趙子惠等主演。劇中講述了發生在大慶市肇源縣、肇州縣等地區,東北抗日聯軍十三位革命者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
“十三省”是指東北抗日聯軍中的十三名革命者結成的秘密戰斗組織。他們假借“土匪”的身份隱蔽自己,進行抗日活動。這個組織的十三名革命者通過結拜儀式,以“土匪”的名義相互聯絡,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
“十三省”的名稱緣于抗聯成員之間的一種內部約定,他們報號為十三省(音同醒),以此來互相識別和協調行動。這個組織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之后,龍鳳山景區陸續接待了《笑臉》《門第》《李金鏞傳奇》等劇組,最為知名的當數電視連續劇《懸崖》。《懸崖》是一部諜戰劇,由劉進執導,全勇先擔任編劇,張嘉益、宋佳、程煜等主演。該劇于2012年1月3日在東方衛視、天津衛視、黑龍江衛視播出。
《懸崖》講述了1938年末,共產黨地下組織安插在警察廳的特工周乙(張嘉益 飾)、顧秋妍(宋佳 飾)險象環生的地下工作,稍不留意就會丟掉性命,但是為了共同的理想他們不得不壓抑著心中萬般情感,共同攜手在這條充滿黑暗的走廊中前行,只為前方璀璨的光明的故事。該劇獲得第1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劇金獎,第26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2012華鼎獎中國百強電視劇“電視劇滿意度調查”第一名。
除了龍鳳山景區,在牤牛河流域的二河鄉新莊村也拍攝了一部電影《雪落牤牛河》。這部電影講述了新莊村黨支部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故事,由海亮集團、秦皇島市福辰文化傳播公司、五常市新莊農民合作社在2012年聯合投資拍攝,由青年導演陳貴執導,張曉明監制,黑龍江省作家劉英武擔任編劇。飾演村黨支部書記趙文章的男一號演員劉鑒,是解放軍藝術學院戲劇系講師,女演員楊圣文出演黨支部書記的媳婦,飾演寡婦那嬸的閻淑琴為哈爾濱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新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清泉擔任本片制片人。新莊村秧歌隊隊員以及部分村民參加了這部電影的演出。
無論是龍鳳山,還是新莊村,在這些地方拍攝影視劇無疑是件好事,一是擴大了五常市的知名度;二是周邊地區的農民無形中增加了收入,包括做臨時群演,出租房屋和道具;三是帶動了賓館、飯店等服務行業。牤牛河的浪花里不僅飛出了富裕歡樂的歌聲,也雕刻著浪漫的光影記憶。
魚粥暢碗
我們“走筆牤牛河”采風團一行人站在九三橋頭,落日西垂,像一團燃燒的火球。余暉讓蜿蜒的牤牛河泛著清波,倒映著黛色的群山,像一幅水墨畫。
背蔭河鎮黨委書記李英飛介紹,“九三”是指哈爾濱到五常市的距離,九三橋頭的位置是哈爾濱到此是九十三公里。“九三”遠近聞名,不只是“九三橋”威武,牤牛河壯觀,更主要的是“九三”的魚粥,是絕對的美食。
粥,中國傳統美食,增加食欲,便于吸收,助消化,還具有養生功效,又可祛濕熱、防治風寒感冒。晚清文人沈復的《浮生六記》有句名言:“閑時與你立黃昏,灶前笑問粥可溫。”“粥可溫”成為生活溫馨和愛情美好的代名詞,濃縮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極具人間煙火味道。
在我國一些南方省份,有各種各樣的粥,而在我國的北方,臘八粥更多地為人們知曉。然而,五常市九三橋頭的歲月足音里,不知不覺地誕生了一種具有東北特色和風味的魚粥,吸引了食客不辭辛苦驅車而來。
出五常市城北二十公里,有一座九三沙場,九三沙場位于安家和背蔭河兩個鄉鎮的交界處,一條老哈五路把背蔭河鎮永合村五隊和安家鎮山東屯分開,兩個屯子相距一公里左右。牤牛河從兩個屯子前流過,時而舒緩,時而湍急。河上飛架一橋,名曰東風大橋。橋頭是一片開闊地帶,有賣魚的、賣笨雞蛋的、賣咸鴨蛋的、賣五常稻花香大米的,還有幾家魚館。這里依山傍水,仿若世外桃源。兩個屯子加起來只有百余戶人家,民風淳樸,晨起炊煙繚繞,日落余暉璀璨。人們除了在田間勞作之外,還愛在牤牛河捕魚垂釣。時間一長,魚市逐漸興隆。有的村民頗具商業頭腦,選有利位置開起了以魚為主打的飯店。清蒸、紅燒、油炸,一時間,魚香四溢。因為是河水魚,自然野生,加上食材新鮮,這里做的魚格外鮮香。五常盛產大米,安家鎮和背蔭河鎮又是核心產區。端起碗,一口大米飯一口魚,那味道,好極了。
沿河居住的村民種稻為主業,漁獵為副業。魚吃剩下了,米飯剩下了,下頓飯混在一起,做成魚粥,一道普通的農家節約而來的主食竟成為飯店的特色。現在,九三魚粥聲名在外,魚粥的做法也爐火純青了。
永合村五隊農民王貴平夫婦在九三開魚館十多年了,他們恪守經商之道,魚粥做得相當棒。他們夫妻說,做魚粥簡單也不簡單,簡單在于食材和時間,不簡單也在于食材和時間。他們介紹做魚粥要先把大米洗凈,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鐘左右,讓米粒膨脹舒展柔軟后,取出濾干。活魚現殺,弄干凈后,把魚肉切成片,把魚片放在干凈的毛巾上,輕輕擠壓,目的是把水分擠出,注意力度,不要把魚片弄碎。然后放入盆中,撒上鹽、胡椒、少許蠔油、姜汁,腌制入味,然后開始煮粥。先放入大米,加入幾勺魚湯,有骨湯同時加入更好。煮沸后,放入魚片,調至文火慢燉。約一小時后,放入蔥、姜絲、香菜,辣椒,輕輕攪拌,一鍋鮮香撲鼻的魚粥就做好了。
一盆魚粥端上桌,香氣自不必說,看色澤,白如凝玉,透著香菜的碧綠,姜的淡黃,辣椒的鮮紅,像一幅畫。吃一口,溫潤爽滑,通體舒暢。
九三魚粥為何好?因為魚好水好米好。魚是牤牛河的,或者是鳳凰山水庫的,純河水魚。九三市場賣魚的胖姐說,吃正宗魚粥,必須有好魚。當地人說,鯽魚頭,鲇魚尾,最肥不過蟲蟲嘴。九三魚粥用的魚都是這些當地河水野生的魚,味道極其鮮美。
村民閆大哥說,水也是關鍵,我們屯子的水都帶有甜味。另外,最主要的是魚粥用的是五常大米。九三是背蔭河鎮和安家鎮的交界處,這里是五常稻花香大米的主產區,用牤牛河河水灌溉。這幾家魚館就靠魚粥打牌子,他們不摻假,生意興隆。
粥,由米而生,“水米融洽,柔膩如一”,但也似乎寡淡一些。詩人張方賢的《煮粥詩》說:“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講的是面對生活,苦中作樂,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如今,生活好了,人們不必將米摻水做粥,“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人們追求的是營養健康。
落日熔金,牤牛河在夕照下溫馨而恬靜。岸邊市場散了,喧囂歸于寧靜。而幾家魚館卻熱鬧起來,燈火輝煌,魚香四溢。服務員一聲吆喝:“魚粥來了。”話音瞬間被歡喜的氛圍淹沒,一幅樂享生活的畫卷徐徐打開。
七峰山下七峰村
七峰山在五常市沖河鎮境內,歸山河屯林業局管轄,海拔約七百米,七座山峰連綿,峻秀挺拔,狀如七仙女。山下有七峰山林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林場名為七峰山莊。
七峰山懸崖高聳,峭壁如削,山路險峻,最窄處只有尺許之寬,而且兩側皆是百米深的山澗,讓人不禁對大自然陡生敬畏。
七峰山上古樹參天,有直徑兩米樹齡五百年的大青楊二十多棵,像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注視著七峰山的變化。
傳說很久以前,天上七仙女站在云端隨意飄游,猛然發現下面有一片地方景色優美,于是降落下來。王母娘娘久等女兒不歸,派太上老君查看,得知女兒在人間嬉戲,勃然大怒,命天將下界捉拿。七仙女靈機一動,化作七座山峰,躲過此劫,卻為五常市留下一處美景。
七峰山綿延百里,如一道綠色的屏障橫亙在五常市西南,拱衛著無邊的稻田。七峰山森林覆蓋率超過百分之八十,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米一萬五千多個,是真正的“天然氧吧”,有熊、野豬、狍子、刺猬等野生動物出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峰山成為我國軍工生產的重要基地。2017年,一群有學歷有夢想的年輕人來到了七蜂山下,讓七峰山重新煥發了青春。
這是一群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半耕半讀,把理想和事業融入大自然的一代新人。他們來自廣東、江西、浙江等,接受過高等教育,還有的是碩士、博士畢業。他們結伴而行,來到這里只為實現他們的夢想,合力建設七峰山生態村。
他們把房子改造成他們心儀的模樣,核心是生態環保,種地不施農藥化肥,一邊在田間勞作,一邊潛心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七峰山被這樣一群新型的農民重新耕耘,變了模樣,春天里更加嫵媚多姿,天更藍了,牤牛河的水更加清澈了,稻田更加綠茸茸了。
我們“走筆牤牛河”采風團走進七峰山生態村的時候,天空中洋洋灑灑地飄落下雪花,像是歡迎我們的花瓣。村莊負責人郭偉熱情地把我們迎進寬敞的展覽室,這里展覽著著名攝影家郭永進拍攝的冰窗花照片。郭永進歷時四年,在冰天雪地的七峰山拍攝出幾十萬張冰窗花系列作品。我們驚嘆,郭永進的作品是他與天地共舞,與大自然相感應的作品,是他用心靈拍攝的。
像郭永進這樣來到七峰山生態村體驗生活的藝術家很多,更多的是年輕人,他們在城市里打拼,多半是小有成就。郭偉說,自己曾在長春市經營一家電腦公司,可以說衣食無憂。但突然有一天,他問自己,你快樂嗎?他茫然了。他在苦苦反思,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有一天,他猛然開悟,人生的價值是快樂,是放下,是敬天道,是熱愛大自然。那么,靠什么來實現呢?就是到農村去,憑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實現我為人人,這樣才能人人為我。想法一出,立即行動。郭偉和五常市山河鎮秀章食品廠的老板孫秀章不謀而合,他倆經過考察,選定了七峰山下的一處地方,于是,經過七年的努力,他們打造了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來此處生活居住的人被稱為“村民”,大家平等相處,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共同勞動,成果共享。“村民”每年投票推選七名管理員,再從管理員中選出一名負責人,打理村里事務,但都是義務奉獻。如今,七峰山生態村有“村民”三十多名,大家理想信念一致,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相親相敬,同吃同住同勞動,還一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家人一樣,享受著半耕半讀這種簡單溫暖而又快樂幸福的生活。
五常市沖河鎮中心小學校長胡志民對七峰山生態村情有獨鐘,他高興地說:“因為七峰山的‘村民’個個身懷特長,彌補了山村小學師資力量不足的缺憾。”胡校長親自帶領師生來村里研學,體驗農耕文化,又把有特長的“村民”請到學校,教孩子音樂、跳舞、寫作、畫畫。學生們高興地說,等他們長大了,也要熱愛大自然,建設好家鄉。
沖河鎮黨委書記趙偉說,鄉村振興關鍵靠人才。七峰村的“村民”都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我們要發揮他們的特長,村鎮共建,汲取他們的先進理念,為沖河鎮的經濟發展打開新的局面。
不知不覺間雪停了。太陽落進了七峰山,天地間一片蒼茫。七峰村的太陽能電燈亮了,一排排藍色的房蓋顯得特別的溫馨。我們的車輛駛上一座紅色的橋梁,橋下流水淙淙。這就是牤牛河。七峰山是五常市迎接牤牛河的第一座山。
七峰山下七峰村,一群年輕人為和美鄉村繪就了一張絢麗的藍圖,書寫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