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薄靶挪缴哮B道,不覺身忽高。”自古以來,登高一直是中國人熱衷的一項運動,到今天登高運動發展出了很多分支,攀巖是其中廣受追捧的一項極限運動。
15℃至26℃是攀巖最理想的溫度,超過30℃會影響人的體力,低于15℃則不利于熱身。這一溫度范圍,讓春秋兩季,成為攀巖運動的最佳季節。
對于挑戰極限的攀巖愛好者來說,常常一年四季都會有攀巖計劃,把好天氣留給“硬骨頭”,是他們的常規策略。
相較于溫度,濕度是很多攀巖新手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其實相對濕度,對攀巖這項運動的影響也很大。當空氣的相對濕度在45%到65%之間時,最適宜攀巖運動。
相對濕度直接影響攀巖者的體感溫度。當相對濕度較高,特別是高于80%時,炎熱的天氣會讓人感覺更加悶熱,人體產生的熱量難以散發,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更高;而在寒冷的天氣條件下,較高的相對濕度,又會讓人覺得像受到了“魔法攻擊”,穿得再厚也無法抵御寒冷的入侵。
當相對濕度較低時,特別是相對濕度低于30%時,雖然會感覺體表干爽,但是這種情況下,也不是攀巖運動的最佳天氣條件,因為干燥的空氣會帶走皮膚表面的更多水分,在運動中如果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脫水,即便運動者沒怎么出汗。
風是攀巖中需要關注的重要氣象要素。在攀巖活動中,風速過大,可能會影響攀巖者的平衡,增加摔落的風險。
攀巖者在選擇攀爬地點和時間時,要考慮到當地的風速和風向情況,避免受到大風干擾。對于普通登山者而言,8級風,也就是風力達到20米/秒時,就屬于危險級別了。而對于攀巖愛好者來說,風帶來的風險就更大了。
一方面,攀巖者的平衡更難把握,常常是把著力點放在一個很小的巖石凸起上,橫風很容易讓攀巖者失去平衡,發生危險;另一方面,風力較大時會產生風寒效應,導致攀巖者體溫流失速度加快。

騎行不僅是一種健康的出行方式,近年來更成為潮流運動新時尚,越來越多的騎行愛好者涌現。騎行被譽為“黃金有氧運動”,有助于強化心肺功能和下肢肌肉力量,還能有效減輕壓力。戶外騎行過程中,天氣的影響不容小覷,無論是氣溫高低、風力大小,還是降水概率高低,都會影響騎行體驗甚至安全。
秋冬季騎行與夏季騎行截然不同,這是因為騎行運動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氣,而秋冬時節天氣寒冷,氣壓較低,空氣密度稀薄,意味著單位空氣內含氧量更低。相較于夏天,騎行相同的路線,可能需要更多的呼吸次數。其次,在秋冬季室外環境中,寒冷使人體肌肉收縮較多,尤其是空氣直接接觸的部分肌肉繃得很緊,肌肉的黏滯性增大、伸展性和彈性降低,更容易引起騎行運動損傷。因此,充分的熱身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秋冬季氣溫較低,騎行時更容易消耗體能和脂肪,騎行者可以比平時更多地攝入蛋白質,在騎行過程中隨身攜帶能量膠、零食、壓縮餅干等食物,幫助恢復體力。

釣魚這事兒,要是論起成功的秘訣,“天時”“地利”“人和”不可或缺。所謂天時,意指不同天氣條件下魚覓食積極性的差別很大,天氣“給力”,魚的活躍度就高。那么,哪些天氣因素會對釣魚產生影響呢?
水溫是魚類活動的“溫度計”,是影響魚類活動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魚類是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魚類學家認為,大多數魚類的體溫略高于周圍環境水溫0.5℃至1℃,并終生保持。當魚所處位置水溫發生變化時,多數魚類首先會通過變換位置來應對水溫的變化,而當水域中所有位置的水溫都不等于體溫時,它們便開始變溫,此時它們會待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停止進食。因此,水溫的變化直接決定了魚類的活躍程度和分布區域。
在寒冷的季節,水溫下降,魚就會調節新陳代謝速率,消化酶活性降低,消化速度變慢,魚類活動減緩,魚趨向于聚集在水溫相對較高的深水區或避風向陽處。氣溫的驟升驟降也會影響水溫,從而導致魚類行為模式的改變。例如,氣溫突然下降或升高,魚類就會進入體溫調節模式。釣魚者需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根據氣溫變化調整垂釣策略,如選擇前幾日氣溫較為穩定的天氣,或者晝夜溫差較小的天氣出釣。
什么樣的天氣條件更能魚獲滿滿呢?一般來說,前后兩三天內氣溫相對穩定的天氣,是釣魚的黃金時期。同樣,陰天、霧天、晴朗微風天,也都是秋末釣魚的好天氣,因為這些天風力小、晝夜溫差小,釣魚者有望獲得連竿的好成績。值得注意的是,秋末時節晝夜溫差較大,釣魚者需要選擇水溫較高的時段進行垂釣。通常,中午前后水溫相對較高,魚類活動較為活躍,是釣魚的最佳時段。
在釣位的選擇上,同樣需要靈活變通。秋末時節的魚類趨溫性顯著,它們會根據水溫的變化選擇棲息地點。早晚時分,由于溫度較低,魚類會棲息在相對較深的水域中取暖;而到了中午,隨著溫度的升高,它們則會游向淺水區覓食。因此,釣魚者需要根據魚類的活動規律來選擇釣位,最好是一日之內多次更換釣位,以適應魚類的活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