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巴黎檢察院對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領導人勒龐及20余名高官提出指控,稱其在2004至2016年間借支付歐盟議員助理薪酬之名,系統性挪用歐洲議會資金以發放本黨人員薪資,緩解黨內財政壓力。檢方特別指出,勒龐系這一非法資金操作的核心人物,要求法院對其判處五年監禁、30萬歐元罰款及五年內禁止擔任任何公職,且該禁令已臨時執行。這意味著勒龐可能因此無緣2027年法國總統選舉,其原本被看作爭奪總統寶座的有力競爭者。因勒龐的特殊政治地位及所涉及的政治腐敗、公共資金濫用等問題較為敏感,此案引發法國各界廣泛關注。
從時間節點上看,勒龐案可追溯至2015年,源于歐洲議會社會民主黨主席舒爾茨向法國司法部長托比拉的一紙舉報。在隨后長達九年的時間里,此案進展緩慢,至今并無定論,但卻四次在關鍵時間節點掀起波瀾。2017年法國大選前夕,2022年法國大選進入第二輪決勝局且勒龐勝選前景頗為明朗之際,歐盟均不失時機地披露了針對她與國民聯盟涉嫌挪用歐盟資金以支付本黨人員薪酬及活動開支的調查情況。2024年7月,國民聯盟在法國國民議會選舉中大獲全勝,隨后法國檢方再度啟動調查程序,針對勒龐在2022年總統競選活動中可能涉及的非法融資問題開展調查。僅兩個月后,檢方又對勒龐等人提出正式司法指控,并要求立即執行,這一系列舉措直指勒龐參與2027年法國大選資格問題,其時間節點的選擇不禁引人深思。
從法理依據上看,針對勒龐挪用公款和虛報經費等指控,檢方已完成初步調查、證據收集及庭審對質等法定程序。在此過程中,檢方一并出示了包括銀行記錄、電子郵件和內部文件等大量證據。根據法媒報道,法官并不必然采納檢方意見,而將依據庭審情況、證據質量以及法律條文進行綜合判斷,其核心在于檢方所提供的證據是否確鑿。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016年頒布的《薩賓第二法案》,任何因挪用公款而被判有罪的當選者都將自動喪失參選資格。這代表著,如果對勒龐的指控最終經法院審理確認罪名成立,她的參選資格將被自動剝奪,無需法官另行裁定。
勒龐案的爭議本質上體現了法國乃至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民主強調充分尊重并體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但并非無拘無束、自由放任,而是要在法制框架內運行;法制則為民主劃定了邊界,防止民主走向極端,成為“多數人暴政”的工具。而西式民主將其所謂“自由選舉”機制奉為民主的至高體現,民主外衣下的西方選舉政治實際上已淪為資本和黨派纏斗的角力場,其具體實踐中充斥著政治精英偏離人民利益等問題,難以反映民眾真實意愿。在此情況下,司法程序亦可被用作政治斗爭工具,成為“拉票”或打擊異己的手段。希拉克腐敗案、薩科齊腐敗和以權謀私案等均可見司法過程政治化傾向。據法國民調,高達38%的受訪民眾對法國民主制度持懷疑態度,這一比例創下了自2009年以來的新高;65%的法國人認為本國司法體系存在偏見,甚至有民眾表示,如果把勒龐換作極左翼領袖梅朗雄,檢方是不會要求立即執行的。

勒龐是法國總統候選人中的強有力競爭者,政治地位特殊。益普索政治晴雨表關于“2027年誰將接替馬克龍”的民調數據顯示,勒龐持續領跑,獲得32%的支持率,位居榜首。與此同時,馬克龍總統的受歡迎程度降至23%,是自2024年初以來的最低水平。此外,國民聯盟在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大放異彩,其出色表現直接促使馬克龍作出解散法國國民議會并提前舉行選舉的決定。在隨后的選舉首輪投票中,國民聯盟再度領跑,最終形成了與左翼聯盟及中間派聯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見,勒龐民意高漲,聲望正隆,但如經司法調查其違法行為屬實,面臨法律制裁也就成為應有之義。勒龐案的一大矛盾點在于,是尊重多數人意愿,不輕易剝奪勒龐所享有的政治權利;還是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違法行為都需依法受到應有的懲處。
近年來,法國政治生態經歷了深刻且劇烈的演變。在國內經濟持續承壓、社會問題頻發以及歐洲政治風向整體右傾的大背景下,法國傳統主流政黨發展遇挫,極右翼政黨趁勢崛起,成為政治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在2024年法國國民議會選舉中,這一變化得到直觀體現:馬克龍領導的中間派聯盟與左翼聯盟嘗試通過“退選”策略遏制國民聯盟的強勢崛起,結果卻導致“懸浮議會”出現,無一政黨獲得絕對多數席位。隨后的政府組建過程中,新內閣成員構成顯著右傾,39人中僅一人來自左翼,這被視為過去十余年來最右傾的內閣,法國政壇迎來決定性轉變。
勒龐案進一步加劇了法國政治陣營分裂對立態勢,導致極右翼陣營與主流政治勢力間的鴻溝進一步加深。一方面,法國政治圈就勒龐問題的分歧還在拉大:前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及部分“地平線黨”成員主張通過選舉反對勒龐,而不是通過法律手段限制其參選資格;司法部長米戈重申“法官獨立”;社會黨第一書記福爾批評達爾馬寧試圖拉攏支持勒龐的選民;共和黨人貝爾特朗則強調“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認為如對量刑要求存在異議,應通過提案的方式來取消對當選官員失去競選資格的法定處罰。另一方面,勒龐及國民聯盟已計劃推動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這一舉動或將掀起新一輪政治風波。
目前,國民聯盟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塑造勒龐的受害者形象,發起的“我支持勒龐”話題標簽迅速在社交平臺X上走紅,成為分享最多的話題之一。在對勒龐的審判中,辯護律師稱之為“政治性”訴訟程序,并要求法庭“驅散”控方通過指控所“吹起的不正之風”。未來,在歐洲政治光譜不斷右移以及“特朗普2.0”的強烈沖擊下,勒龐案將如何影響法國司法體系,又將如何重塑法國政治生態,值得持續關注。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