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主席詹姆斯·科默對25個聯邦政府部門發起調查,了解中國開展“政治戰”的情況及相關部門的應對舉措。調查持續數月,其間,詹姆斯分別于4月17日、6月26日和9月24日組織召開了三次題為“保護美國免受中國共產黨政治戰影響”的聽證會。10月24日,國會將全部調查和聽證結果匯總為一份長達292頁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戰:聯邦機構亟需采取全政府應對策略》(以下簡稱報告)并公開發布,呼吁美國對中國實施全政府式“政治戰”,加大對中國打壓的力度。此舉將對中美關系帶來一定消極影響。
報告認為,中國是美國安全面臨的最大“威脅”,中美正面臨一場“新冷戰”,所以美國政府應將中國視為“對手”“敵對勢力”或“侵略者”,而不能僅僅視為“同步威脅”“對等競爭對手”。報告認為,“超限戰”是中國對抗美國的主要手段。“超限戰”是中國軍事研究者喬良、王湘穗于1999年在其著作《超限戰》中提出的軍事理論,該理論認為戰場無處不在,超越一切界限。2010年,李而炳等學者又發表了著作《瓦解戰》,在該著作中,作者稱可以通過政治、經濟、輿論等“瓦解戰”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相關著作出版后,在西方引起廣泛關注。美國官員認為,相關理論反映了“中國努力推翻美國,成為世界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導者的意圖”。
隨著中美博弈的加劇,近幾年多位美國前任官員開始依據上述理論提出“政治戰”觀點。他們認為,“政治戰”是武裝沖突的替代方案,是“超限戰”和“瓦解戰”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些美國官員發表了多部相關論著,論述這一觀點。如,前情報官員克里·K·格沙內克2020年發表了《政治戰:對抗中國“不戰而勝”計劃的戰略》,2024年發表了《中國的第二戰場》;前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羅伯特·斯伯丁2019年發表了《隱形戰爭:中國如何在美國精英沉睡時接管》,2022年發表了《沒有規則的戰爭:中國的全球統治手冊》;前情報和外事官員格蘭特·紐沙姆2023年發表了《當中國攻擊時:對美國的警告》等。相關論著普遍宣揚中國在實施“沒有硝煙的政治經濟戰爭”,呼吁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更嚴厲的反擊措施。其中,羅伯特·斯伯丁和格蘭特·紐沙姆均出席了國會有關“政治戰”的聽證會并提供證詞。顯然,國會的行動建立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并反映了美國政界和軍界一部分反華分子的共同立場。
為了確保美國聯邦機構不被中國“政治戰”影響和滲透,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在主席詹姆斯·科默的帶領下對25個聯邦政府部門進行了調查,包括:美國全球媒體署、中央情報局、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緝毒局、聯邦調查局、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國家航空航天局、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農業部、商務部、國防部、教育部、能源部、國土安全部、司法部、海軍部、國務院、運輸部、財政部、環境保護署以及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調查認為,聯邦機構在應對中國“政治戰”方面存在嚴重缺陷,未能發現并阻止相關活動。在25個聯邦機構中,只有一個機構認為中國“存在統一戰線活動”的跡象,其他機構均否認“政治戰”的存在,甚至不知“政治戰”為何物,更沒有任何機構制定了對抗中國“政治戰”的策略。
國會在報告中污稱,中國已經對美國實施了數十年形式多樣的“政治戰”,包括“化學戰”“生物戰”“經濟戰”“網絡戰”“領土戰”“物理滲透”“心理戰”等。國會認為這一結果反映了中國“認知戰”和“心理戰”的成功,并認為美國各界大量精英已被中國“俘獲”。對此,國會強調,美國官員必須正視中國對美國發動的“政治戰”,不能再采取綏靖政策,而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識別、反擊和威懾中國,制定一個全政府協調一致、系統性、多戰線的策略。
中國“政治戰”被頻頻炒作,實則是美國在對我實施數年貿易戰和科技戰效果不佳的情況下,為進一步遏制中國提出的新借口。參加聽證會的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主席阿特金森強調,中國在很多領域已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包括電信、高鐵、船舶、無人機、電動汽車、液晶顯示屏、衛星、重型設備等。一旦中國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地緣政治將不可避免地發生根本性變化,危及美國的霸主地位,這無疑是一場針對美國的技術經濟戰爭。他還強調,中國是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重量級對手,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均對美國構成巨大挑戰,因此美國必須采取全方位的對抗手段。國會報告在結論部分強調,聯邦官員必須準確認識中國的“政治戰”并采取反擊措施,此外還特意強調美國尤其要注重投資于創新,大力發展關鍵技術。報告反映出科技問題在中美博弈中的重要性。
國會報告建議美國制定一個全政府協調一致、系統性、多戰線的策略。如果該策略得以實施,美國遏華政策將進一步升級和加強。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提出以全政府方式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拜登政府上臺后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政策。從實踐上看,近幾年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主要集中在經濟、科技、外交領域。然而,2024年,國會啟動對25個部門的調查,涉及移民、資產購置和意識形態等問題,說明美國有意將對華競爭擴展至更多領域。此前,美國雖然在國防部成立了所謂“中國工作組”(China Task Force),負責對華軍事政策的跨部門協調,但并未在整個國家層面設立協調機構。而此次國會在報告中,一是建議制定“國家安全法”,為各政府部門共同應對“政治戰”提供統一資源;二是建議在白宮設立國家競爭力委員會,統一制定和協調先進產業競爭力戰略,包括系統的對華競爭戰略,這些措施均旨在提高對華政策的統籌性、系統性。
發起調查的美國眾議院監督與問責委員會主席詹姆斯是共和黨代表,目前共和黨已贏得白宮和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預計特朗普上臺后,國會和聯邦機構或將加強政策協同,共同以“政治戰”的名義,加強對華各領域的全政府式打壓。事實上,報告中的很多內容正在陸續通過立法審議,并顯露出對下任政府政策的實質性影響。例如,在國會調查期間,眾議院就已經通過了數十項涉華法案,其中不少內容與國會報告完全一致,包括要求對中國電動汽車、無人機、生物技術等實施進口禁令,限制中國公民和公司購買美國農地,撥款16億美元用于升級對華“認知戰”等。特朗普宣稱將對華加征關稅,理由也是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不作為”,與報告中對中國“毒品戰”的指控如出一轍。按照這一趨勢,報告更多內容可能成為正式法律或政策。

如果特朗普政府加強對華各領域全政府式打壓,將對中美科技經貿關系產生不小的影響。報告要求對大學、實驗室、金融機構、醫療機構及政府部門實施國家安全威脅跨機構審計,禁止美籍研究人員在中國科研機構工作等,將導致中美教育科研合作進一步縮減;報告提出修訂《外國代理人登記法》,廢除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對中國投資進行更加嚴格的審查,禁止美國實體投資中國高科技等,將使得國際營商環境趨于惡化,中國企業可能面臨更多限制。
中美貿易科技戰已持續數年,國內各界已普遍認識到,不論美國哪個黨派執政、哪個總統候選人當選,美國政界以過度安全化、政治化的方式來處理雙邊關系的做法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不管美國會發起的政治戰調查后續進展如何,美國對華政策不會輕易改變。對我國而言,在關注美國政策進展,做好政策預案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繼續發展壯大自身科技產業,提高應對美國政策變化的能力。
中國可采取的具體措施包括:持續跟進美國貿易科技和政治戰立法動向,關注美國政府涉華政策最新變化,及時開展前瞻性研究,研判對我各領域的影響。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及時將企業涉美業務中面臨的困難、問題反饋給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并對企業提供相應的政策咨詢、業務指導。加強相關政府部門之間的跨部門協調,針對涉美業務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形成綜合性預案并不斷優化,根據需要及時出臺應對舉措。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繼續在重點行業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堅持“一鏈一策”,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應用,形成良好產業生態。持續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抓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實施,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重大戰略性技術和產品攻關突破。
(作者分別為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