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工業化走向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追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形成的原因和發展的動力。”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遠征這樣告訴記者。
曹遠征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培養的第一批經濟學博士,曾長期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工作,擔任過國家體改委經濟體制改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從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政策及其國際比較研究,后加入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國際,從事企業改革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實際操作。
“循工業化路徑討論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現代化歷史總進程中的展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長期操作中比較世界各國的發展路徑,他得出上述結論。
在曹遠征看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現有成就正在展現出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在新的層次上開始凝聚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新共識,構建平等和諧的國際合作關系和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一種新的平衡,實現人的解放與全面發展。“人類文明豐富多樣,這種發展共識可以成為多樣文明的借鑒,并可能為全球帶來更多機會。”
記者:中國式現代化過程究竟是怎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如何產生并發展的?社會各界立足不同觀察角度、著眼不同學科視野,有著不同的認知。請您從經濟學角度談一談對上述問題的理解。
??曹遠征: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1840年鴉片戰爭后開啟的。它首先是一個“舶來品”。以前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數千年來文明未曾中斷的農耕社會。從全球角度看,在農耕文明鼎盛時期的康乾盛世,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的1/3,中國的GDP也占全球的1/3,但這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之上,與后來崛起的以西歐為代表的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社會有著本質區別。經過一番“落后就要挨打”的苦痛歷程,中國“被迫”開始工業化。
起初,只看到“堅船利炮”,希冀“師夷長技以制夷”,實現器物層面的現代化。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體用論”的局限性,從而有了辛亥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后,人們深刻認識到,建立支持工業化進而現代化體制和機制的重要性,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革命和救亡運動。
以新中國成立為標志,一方面,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以“土改”的方式打破了因地主對土地壟斷而產生的租佃形式的人身依附,奠定了社會大生產所需勞動力的社會條件,工業化由此可以快速展開。因此,新中國提出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就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
一如其他發展中國家,通過工業化實現現代化是民族的追求,而對“落后就要挨打”的擔憂,使這種“追求”變成了“渴求”。為了追趕,使用國家力量進行行政干預似乎成為“捷徑”,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又是現有的榜樣,于是,中國成為計劃經濟的積極實踐者。二戰后實現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埃及、緬甸、智利等,不同程度地也都采用了計劃經濟體制,并視之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由此進入意識形態,成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陣營對壘的體制依據。
然而,二戰后計劃經濟體制在全球的實踐表明,這一體制有其內在難以克服的缺陷:人們積極性不高,增長動力不足,決策易于失誤,浪費嚴重,致使國民經濟比例經常失調,“短缺”成為這一體制的運行特征。于是,改革就成為采用這一體制國家的常見訴求。
中國是最早嘗試改革的國家。早在1956年,中國剛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不久,就發現了積極性不高的弊端。為此,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兩條腿走路”來調動積極性。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計劃經濟體制不但不能成為支持工業化的體制依托,反而導致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因此,只能改弦更張,不試圖在計劃經濟體制內“修修補補”,而通過市場取向性改革消除積弊,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記者: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在邁向現代化的路途中都經歷了工業化階段,推進工業化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之間又有著怎樣的關聯?請您對此作出分析。
??曹遠征:通過工業化走向現代化是人類歷史進步的方向。發達國家先于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從而樹立了標桿,成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南北問題”就是工業化,進而是現代化的問題。
表現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與發達國家不一樣的經濟社會結構,呈現為顯著的二元性:工業相對薄弱,農業占比較大,????由于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因此農業邊際勞動生產率趨近于零,呈現出經濟落后狀態。與此同時,這種二元結構也蘊藏著工業化的巨大潛力。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受到工業部門較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勞動報酬較高的吸引,更愿意到工業部門就業,由此出現了不可避免的工業化趨勢,而工業的聚集地是城市,從而城市化也不可避免。
在這種趨勢下,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將這種潛在的趨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表現。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支持工業化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制度安排是關鍵。
所謂改革,就是把計劃主導的國家工業化轉變成為市場引領的全民工業化;所謂開放,就是把這一民族工業化進程納入經濟全球化,以全球化帶動工業化、加速現代化。地還是那些地、人還是那些人,卻因改革開放帶來的制度創新,使中國在短短的45年間,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告別了綿延千年的絕對貧困,正在邁向高收入社會。
從這個角度觀察,中國改革開放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體制和機制創新的意義在于:市場經濟雖因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壯大,但起源卻早于資本主義,因而從未屬于資本主義;同理,計劃經濟是相對于市場經濟人為設計的體制,并不全然代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只是操作層面的一個手段,而非關乎意識形態之爭的一種目標。“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的這一總結,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結晶。
迄今為止,中國改革的全部成就、實現現代化的全部制度基礎,就在于把??市場經濟從意識形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即把市場經濟作為走工業化道路必須借助的一種??經濟體制,而非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一種制度安排。正是沿著這一道路,中國建立和完善了支持工業化進而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世界現代化歷史總進程貢獻了中國經驗。
記者: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與中國國情和發展相適配的中國特色。總結已經走過的現代化歷程,可以提煉出怎樣具有中國特色的經驗供其他國家借鑒?
曹遠征:通過工業化走向現代化是世界既有各國的共同特征,可以從器物和制度兩個層面來衡量。
從器物層面衡量,是一國的主流工業技術以及與其相關的包括科技進步在內的工業能力是否達到了國際水平。中國已是全球的制造業中心之一,不僅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上所有的行業,而且許多產品的產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吸引全球投資的“世界工廠”,這意味著中國在器物層面已經實現了世界普遍意義上的現代化。
但是從制度層面衡量,器物層面現代化背后的“現代性”是一個正在展開的過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器物層面現代化的促進作用,表明現代化的體制安排以及由此體現出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并不唯一,并不由西方專屬。相反,條條大路通向現代化,是可以選擇的,關鍵是立足于自身國情。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
展望未來,如果從“現代性”展開的角度討論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普遍意義,可以看到,這既是中國現代化努力迄今為止的貢獻,也是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傳統和追求,更是世界現代化歷史總進程的趨勢。
中國之所以經過百年努力,完成了以工業化為標志的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追趕,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立足于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借鑒和吸收人類一切文明優秀成果,一步一個腳印。在革命戰爭時期如此,在改革開放的建設年代更是如此。基于“發展是硬道理”的實踐,才有了“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制度創新,在成就中國器物層面現代化的同時,衍生出了“共商、共建、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經濟金融價值新理念,并在“一帶一路”上變為現實。
由此回望歷史,按照一千多年前北宋儒學家張載“橫渠四句”所立的座右銘,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除了人口規模巨大是一個客觀事實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為天地立心”,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是“為生民立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就是“為往圣繼絕學”,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為萬世開太平”。無疑,這也是人類共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