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基于物本邏輯追求經濟增長,勞動、資本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把勞動視為一種依附于資本的生產要素,把人異化為物的附庸,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分配的不平等。分配的不平等表現為物的差距,例如收入差距、財富差距,而其背后的實質是人與人的社會權利差距。
現代自由主義之父約翰·洛克主張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其自然權利,包括個人的生命權、人身權和財產權。根據洛克的理論,政治社會和政府都不過是個人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在自然狀態本身就擁有的自然權利而達成的制度安排。政府的運作需要個人的同意為基礎,自然狀態中的個人共同組建政治社會和政府的目的是實現共同的善或公共福利,這也是西方福利國家的政治思想根源。阿道夫·瓦格納倡導,政府應該致力于富裕人群和較低收入人群之間的收入與財產再分配工作,這一觀點得到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支持。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需要從較富裕人群那里征收更多的稅款,用于為較低收入群體提供各種福利,縮小貧富差距。這種觀點至今仍相當流行。“福利社會”“福利國家”這樣的概念不脛而走。
在物本邏輯指導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謂的“共同富裕”,是通過建立所謂的福利制度來縮小貧富差距,主要措施包括高額累進稅、社會保障政策、最低工資制度等,其目的是緩解勞資分配矛盾,進而通過拉動需求來應對生產過剩造成的危機。從結果來看,福利政策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貧富差距導致的經濟社會矛盾,但從長期趨勢上觀察,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貧富差距不久仍會回到從前的水平。這說明,資本主義社會“效率”與“公平”的內在沖突并未因福利制度而得以消除。
不僅如此,隨著福利開支標準的提高,出現了眾多福利詐騙者,對其財政的可持續性形成了巨大挑戰。2009年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與危機國的高福利帶來的巨額財政負擔有直接關系。高福利政策不僅導致經濟的效率損失,還滋長了人們對福利政策的依賴心理,整個社會的就業意愿和創造力也隨之下降。高福利政策意味著高稅收,這增加了企業的負擔,削弱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又反過來動搖了高福利政策的根基。
哈佛大學的Raj Chetty等人利用大數據方法,將美國人口普查數據與用通脹和其他混雜變量校正過的稅收記錄結合在一起,分析發現,在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人群中,孩子收入超過父母的比例為92%,但該百分比在1984年出生的人群中已經降至50%,這表明階層固化現象在加劇。
實際上,美國的政策制定重富輕貧,當不那么富有的美國群體持有與富人群體不同的偏好時,政策對富裕群體的回應依然很強,而對低收入群體的回應幾乎為零,這表明富裕的美國人比他們的同胞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富人納稅少,主要是因為億萬富翁的大部分收入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避稅以及公司稅率的大幅降低、聯邦個人所得稅改革,政治權力上的不平等和經濟上的不平等疊加在一起加劇了貧富分化。
梳理中國追求共同富裕的歷史過程,不難發現其中的人本邏輯,即共同富裕要依靠人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的發展。人本邏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人的發展,這包括人的兩方面能力:物質能力和精神能力。
從內涵來看,中國的共同富裕觀重視所有人的全面發展,遠遠超越了經濟范疇。共同富裕要建立起“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社會格局。人人參與,就是要保障每個人參與市場的機會平等、規則和過程平等。僅僅通過經濟手段,是難以實現基本能力人人擁有的,還必須依靠全方位的社會改革,實現人人參與的機會均等,激發人人努力的積極性,不能落入養懶人的“福利陷阱”。只要人人努力,就能做大“蛋糕”,才能為人人共享提供物質條件。人人共享主要指的是讓人們能夠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醫療衛生機會和健康的權利,以及平等的養老、失業和撫育子女的權利,這些機會都離不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
導致貧窮的因素不少,能力的貧窮是重要因素。實現大多數人的富裕,一個重要條件是:通過不斷改革創新,讓政府、市場和社會形成合力來保障所有人獲得基本的能力,尤其是農民群體的能力提升。
在現實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的能力總是有差距的,一方面,先天稟賦不同,包括人的智力水平、努力程度等,這方面的差異具有天然性和隨機性,它會造成個體的能力差距,但并不會形成群體性的能力差距,也就不會形成貧富差距的代際傳遞。另一方面,真正讓貧富差距固化并進一步擴大的原因是制度安排,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得不同群體的社會成員之間提升個人能力的機會不均等。比如,在戶籍制度之下,農民與市民的身份體制造成就業機會的不公平,兩者能力差距造成起點的不公平;不同區域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不均等,其人力資本積累的路徑也會呈發散趨勢;還有體制內、體制外,編制內、編制外,工人身份、干部身份等不同情形,都存在制度性不公平現象。當經濟的不平等和社會身份的不平等之間相互關聯,甚至相互強化時,群體性的能力差距就會固化甚至進一步加劇。
破除歷史上長期城鄉分治帶來的二元結構,破除農民與市民、編制內與編制外、工人與干部等阻礙縱向流動的社會身份體制,是促進共同富裕最重要的途徑。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富裕與人的發展:中國的邏輯與選擇》(劉尚希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