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書,講述一代偉人毛澤東從童年到少年求學、從投身革命實踐到確立終身信仰的成長歷程;一部劇,展現風云激蕩的時代中毛澤東與楊開慧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愛情故事。2024年12月18日,一代偉人毛澤東誕辰131周年之際,《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新書發布會暨湖南女子學院原創舞臺劇《驕楊戀歌》展演在湖南女子學院舉行。
初冬的長沙,層林盡染。《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系列圖書在毛澤東主席曾求學過的城市發布,湘水之畔的湖南女子學院迎來一場文化盛宴。
斗轉星移,日月交替。今天,我們為什么還要讀青少年毛澤東的奮斗故事?該書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金民卿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的青少年就是要接過革命前輩的接力棒,把我們的偉大祖國建設好、發展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和奮斗。我們可以向青少年毛澤東學習什么?書中這樣寫道:若非他那堅強的求學決心和持續的自學內驅力,絕不可能有后續的偉大成就;他求師問道,廣結良友,知識結構得到了迅速擴充,思想觀念產生重大變化;尋道救國的過程中,種種主義涌入青年毛澤東的腦海,它們是那個時代人們對于改造社會的大膽設想。哪一種才是對的呢?唯有靠實踐一一驗證……
從湖南韶山沖的布衣少年,到名垂青史的一代偉人,毛澤東總能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緊要關口化危為機,他的智慧、意志、才華從何而來?偉人的許多思想、品格中的精華,可以追溯至他的青年時代。在《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中,會找到偉人“之所以能”的源頭活水。

為從偉人的成長歷程中汲取奮進力量,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系列圖書經過為期三年的編撰和打磨,對插圖進行反復修改、潤色,最終呈現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內容。新書發布會暨展演由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婦聯、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主辦。新書發布環節,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肖百靈、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湖南女子學院黨委書記段美娟等人共同為《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揭幕,人民日報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共同向湖南女子學院贈送《毛澤東的青少年時代》圖書。湖南女子學院學生高鵬看完書說:“這套書非常容易理解。它講述毛主席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將歷史故事和紅色文化用貼近青少年的形式表達出來,有效回應了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遇到的思想困惑。”
在毛澤東的青年時代,楊昌濟、楊開慧父女對他的影響至深。1982年,修繕楊開慧故居時,在墻縫中發現了楊開慧寫下的萬言信稿。信稿寫于1927年和此后與毛澤東分別的3年間,信間字字句句流淌著他們志同道合的革命感情,苦難歲月的伉儷情深,艱苦斗爭中的生死相伴。她那如同烈火燃燒的思念,如同磐石堅定的革命意志,在一封封無法寄出的信件中裹藏。1930年,楊開慧不幸被捕。面對獄中的引誘和折磨,她堅貞不屈,勇敢斗爭,被敵人殺害,生命定格在29歲。
50多年后,這些信件重見天日,人們得以窺見那段動蕩歲月中,一位女性革命者、一位妻子、一位母親的內心世界。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楊開慧用生命書寫了對黨的無限忠誠,譜寫了堅貞不渝的愛情,詮釋了為母則剛的女性力量。這些文字穿越時空,傳遞著革命先烈的堅定信念和對家人的深切情感。
基于毛澤東與楊開慧崇高的革命愛情故事和萬言信稿,湖南女子學院創作舞臺劇《驕楊戀歌》。該劇由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國家一級作曲肖雅瑜擔任總顧問,湖南女子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院長陳君凡擔任作曲、編劇,學校師生近200人出演。全劇由火熱的愛情、板倉的思念、血染識字嶺三幕組成,融柔美、凄美、壯美為一體,吸收歌劇、舞劇、話劇等形式。高亢洪亮的歌劇對話、輕盈優雅的舞劇表演、聲情并茂的自訴與旁白,巧妙地將歷史與情感交織在一起,給人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震撼與享受,更給人精神的洗禮。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劇目以毛澤東主席詩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為結尾,大氣悲愴、蕩氣回腸的旋律令在場觀眾無不動容。詞中的“驕楊”別有韻味——形容女子一般都用“嬌”,但毛主席卻用“驕”來形容楊開慧。“女子革命而喪其元,焉得不驕?”是毛主席給出的回答,觀眾也為楊開慧的“犧牲我小,成功我大”深深震撼。
在編排、演出過程中,參演師生也深深受到劇中人物崇高的革命精神感染和感召,接受了一次生動的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作曲、編劇陳君凡表示,楊開慧的精神、品格、情懷、意志、信仰,正是湖南女子學院立足革命女性題材潛心立德樹人的最佳教材,也是高校大思政課的重要內容。演出結束后,學生劉珍美感慨地說:“《驕楊戀歌》從楊開慧的愛情初見到英勇就義,都體現了她堅韌而又深情的形象。劇情引人入勝,讓我更加理解驕楊的精神內涵和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