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協同提高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定量考察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的影響并分析其協同演化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內,減污降碳協同推進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分別提升了11.13%、17.64%和1.40%,經濟系統績效提升面臨較大壓力;黨的十八大后,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提升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在蘭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更為明顯;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3E系統協同演化的序參量由黨的十八大前的環境績效轉變為黨的十八大后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反映出黨的十八大后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受環境與經濟約束增強;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的協同效應均處在上行軌道上,城市群之間和城市群內部存在明顯的空間極化現象。
關鍵詞:減污降碳;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黃河流域
中圖分類號:F124.6;C9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3
引用格式:鄭玉雯,薛偉賢,程愛聯,等.減污降碳視域下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的協同演化[J].人民黃河,2025,47(2):15-21.
CollaborativeEvolutionof3EPerformanceoftheYellowRiverBasinUrban Agglome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PollutionReductionandCarbonReduction
ZHENGYuwen1,XUEWeixian2,CHENGAilian2,GUJing3
(1.SchoolofManagement,Xi’anPolytechnicUniversity,Xi’an710048,China;2.SchoolofEconomicandManagement,Xi’anUniversity ofTechnology,Xi’an710048,China;3.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ShaanxiAcademyofSocialSciences,Xi’an710063,China)
Abstract:Improvingthe3EperformanceofurbanagglomerationsintheYellowRiverBasinisanimportantwaytopromoteecologicalprotec? tion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intheYellowRiverBasin.Thepaperquantitativelyinvestigatedtheeffectsofthecollaborativepromotionof pollutionreductionandcarbonreductiononthe3EperformanceofurbanagglomerationsintheYellowRiverBasinandanalyzeditsco?evolu? tioncharacteristics.Theresultsshowthatthecoordinatedpromotionofpollutionreductionandcarbonreductionhasimprovedthe3Esystem performanceoftheYellowRiverBasinurbanagglomerationby11.13%,17.64%and1.40%respectivelyduringthesurveyperiod.Theim? provementofeconomicsystemperformanceisfacinggreaterpressure.After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he synergisticpromotionofpollutionreductionandcarbonreductionhassignificantlyenhancedthe3Eperformanceimprovementofthesevenma? jorurbanclustersintheYellowRiverBasin,especiallyintheLan?Xiurbancluster,theCentralPlainsurbanclusterandtheGuanzhong Plainurbancluster.Theorderparameterdrivingthecollaborativeevolutionofthe3EsystemintheYellowRiverBasinurbanagglomeration hasshiftedfromtheenvironmentalperformancebefor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totheenvironmentaland economicperformanceafter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reflectingtheenhancedenvironmentalandeconomic constraintsonthegreenandlow?carbondevelopmentoftheYellowRiverBasinafterthe18thNationalCongress.Thesynergisticeffectof3E performanceamongthesevenmajorurbanagglomerationsintheYellowRiverBasinisonanupwardtrajectory.
Keywords:pollutionandcarbonreduction;urbanagglomeration;3EPerformance;co?evolution;YellowRiverBasin
0 引言
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區,也是環境污染和碳排放最為集中的區域[1-3]。“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4]。在新的戰略要求和國家“雙碳”目標背景下,統籌謀劃推動黃河流域城市群綠色化低碳化,不斷提高黃河流域城市群經濟發展“含綠量”、降低“含碳量”,實現氣候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5],成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基于環境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的特征,遵循減污降碳內在規律,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切實發揮好降碳行動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源頭牽引作用[6-7],從城市群的角度落實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是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抓手和重要途徑,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8]。從系統觀念出發考察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能源-環境-經濟系統(Energy-Environment-Eco? nomic,3E)績效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9-10],不僅能從績效視角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所取得的成效,還能為黃河流域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目標[11],兼顧發展和減排、短期和長期、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重構“綠色版圖”提供決策支持。
本文立足系統論,構建面向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評價研究框架,形成從績效視角探明減污降碳協同推進黃河流域城市群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研究范式。通過時空維度的比較分析,定量考察2010—2019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的影響。特別地,本文引入協同學構建哈肯模型識別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的序參量,揭示黃河流域城市群能源、環境和經濟子系統協同演化的時空分異特征,克服了以往研究利用耦合協調度、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等對系統整體狀況的分析過于籠統,缺乏探明驅動系統演化主控因素的不足,深化了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發展理念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實踐指導意義,為黃河流域城市群通過錯位分工的方式協同向綠色低碳發展模式迭代升級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對象
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完備性,依據黃河沿線九省(區)的流域界定,并參考文獻[3],確定以3個較發達的區域級城市群和4個地區性城市群組成的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為研究對象,見表1,七大城市群的“3+4”空間格局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非常重要[12]。

1.2 研究方法
將非徑向、非角度基于松弛變量的SBM-DDF模型與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相結合,評價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水平,進一步運用哈肯模型分析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的序參量及協同演化特征。
1.2.1 3E績效評價模型



1.2.2 3E績效協同演化分析模型
本文探究減污降碳協同推進下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關系,不同于其他系統要素間的可協調性。能源、環境和經濟績效存在權衡關系,體現在同一系統中能源、環境和經濟績效在尋求各自改善程度最大化中所形成的沖突。協同的本質是實現目標一致,避免目標沖突,這一核心思想較好地契合了本文研究,即通過減污降碳協同推進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改善“共贏”。


1.3 考察期、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以黨的十八大為時間節點,將考察期(2010—2019年)劃分為黨的十八大前(2010—2012年)和黨的十八大后(2013—2019年)兩個階段,對比分析兩個階段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重點識別黨的十八大前后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序參量及揭示3E績效協同演化特征。
測度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把資本、勞動、資源與能源作為投入要素,分別以資本存量(億元)、就業人數、用水量(億m3)、能源消費量(噸標準煤)表征,其中資本存量應用永續盤存法按以2010年為基期的不變價格計算得到。期望產出方面以地區生產總值(億元)為主要指標進行表征,非期望產出方面以廢水排放量(萬t)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萬t)表征。黃河流域城市群工業污染物排放中的廢水排放量占比很高,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費緊密相關,且占整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以上。上述指標中,地區生產總值、資本存量、就業人數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二氧化硫排放量、廢水排放量、用水量來源于《中國環境統計年鑒》,能源消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來源于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arbonEmissionAccountsData? sets,CEADs)。
2 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現實考察
2.1 全階段考察
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測度結果見圖1。2010—2019年,黃河流域城市群的經濟績效低于環境績效和能源績效,表明黃河流域城市群經濟子系統的績效提升壓力較大。從時序演化特征看,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經歷了較大幅度波動并未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體現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難度很大。整個考察期內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演變特征。總的來看,2010—2019年黃河流域城市群能源、環境和經濟績效的上升幅度分別為11.13%、17.64%和1.40%,體現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黃河流域城市群在環境治理和能耗雙控兩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較低。

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七大城市群3E績效的影響存在明顯的空間分異特征,見圖2。

分析發現,蘭西城市群環境與能源績效領先。蘭西城市群位于黃河流域上游,近年來,以蘭州、西寧為中心,建立了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技術交流合作機制,促使源頭管控水平有效提升,營造西部生態屏障的生態文明建設對黃河流域上游生態保護發揮了較大作用。寧夏沿黃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在環境、能源和經濟績效上均具明顯優勢。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基礎整體較好,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環境和經濟績效整體水平較高。寧夏沿黃城市群在綠色轉型和污染治理方面雖然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但是存在產業結構層次低、創新驅動能力較低等問題,經濟績效偏低。關中平原城市群雖然經濟績效較高,但是能源與環境績效較低。呼包鄂榆城市群經濟績效最高,但能源和環境績效偏低。呼包鄂榆城市群地處黃河中游,生態本底較為脆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呼和浩特、鄂爾多斯、榆林等資源型城市,以礦產資源為支柱產業,經濟績效較高。晉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3E績效整體偏低,未來需加大生態保護工作力度,持續完善減污降碳工作。
2.2 階段性考察
黨的十八大前后面向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黃河流域3E績效對比見圖3。從整體看,黨的十八大后黃河流域3E績效相較于黨的十八大前分別高出4.62%、3.97%、0.90%,這反映出黨的十八大后在保護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同時,兼顧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邁向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黃河流域多數城市群的3E績效實現了不同程度提升(見表2),而且表現出“績效越低、進步越快”的演進態勢。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轉向深入挖掘區域發展潛力以及各地區比較優勢,注重考慮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發展條件和資源能源稟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其他區域發展戰略一起有效促進我國區域均衡發展和綠色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的形成,致力于將我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高度。
3 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分析
3.1 3E績效協同演化的序參量識別
對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得到兩兩變量的方差膨脹系數<5,說明能源績效、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兩兩之間不具有共線性。
3.1.1 黨的十八大前

計算得到協同值為0.693,即當協同度接近0.693時,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高度協同。黨的十八大前,面向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環境績效是序參量,控制著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的演化方向和路徑,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處于高度協同水平。
3.1.2 黨的十八大后
分析過程同黨的十八大前。黨的十八大后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進的序參量是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對二者數值求和,形成序參量組合,求得勢函數。計算得到協同值為0.813,即當協同度接近0.813時,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高度協同。
3.2 3E績效協同演化的時空分異
3.2.1 時空差異分析
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效應核密度曲線見圖4。
重點關注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3E績效協同效應所對應核密度曲線的波峰數目、分布態勢、分布延展性等屬性。

從波峰數目看,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群3E績效協同效應對應的核密度曲線在整個考察期內存在雙峰現象,協同值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的主峰和側峰之間的距離較大,表明這3個城市群內部存在明顯的空間極化現象。
從分布態勢看,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3E績效協同值對應的核密度曲線表現出整體右移的趨勢,表明七大城市群3E績效協同效應處在上行軌道上,反映出七大城市群在經濟發展、污染物控制和碳減排3個方面取得了“量”與“質”改善的共贏,將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從分布延展性看,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3E績效協同值對應的核密度曲線存在右拖尾現象,表明這4個城市群內部存在部分城市3E績效協同效應顯著高于同一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現象;山東半島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則存在一定的左拖尾現象,說明這3個城市群中3E績效協同效應較低的城市與協同效應較高的城市之間差距明顯。
3.2.2 演化階段分析
黨的十八大前后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協同效應分類見表3。

黨的十八大前,山東半島城市群3E績效協同水平整體較高,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次之,晉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較低。山東半島城市群在2012年進入高級協同水平,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和蘭西城市群在2012年進入中級協同水平,晉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在2010—2012年間始終處在初級協同水平。黨的十八大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步得到深化和落實,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整體3E績效的提升產生了明顯的推動作用。
4 結束語
立足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面向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對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黨的十八大后,黃河流域城市群3E績效分別比黨的十八大前高出4.62%、3.97%和0.90%,黃河流域城市群正逐步通過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續的改善向高水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進,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發展理念在黃河流域城市群整體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2)協同推進減污降碳雖然對黃河流域城市群整體3E績效的提升作用明顯,但這一推動作用存在顯著的空間分異特征,在蘭西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更為明顯。
3)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3E績效的協同效應均處于上升趨勢,驅動黃河流域城市群整體3E績效協同演化的序參量由黨的十八大前的環境績效轉變為黨的十八大后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序參量的轉變表明黨的十八大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受環境和經濟增長約束增強。
4)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3E績效呈現向更高水平協同演化的趨勢。整個考察期內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3E績效協同演化呈現一定的波動性但整體向好,協同效應呈現顯著提升態勢。黨的十八大后,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工作不斷深化,黃河流域城市群整體3E績效協同水平得到提升,整體向更高協同水平躍遷。
基于上述結論得出以下兩點啟示:一是持續加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理念在黃河流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的實踐指導性,包括樹立黃河流域城市群形成綠色低碳發展共同體的理念,推進黃河流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政策制度體系構建等。促使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在綠色低碳發展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遵循治理目標協同和利益協同,健全黃河流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的機制、完善政策。二是依據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異質性特點,推動黃河流域各城市群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錯位分工中實現協同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需要加快完善新型能源體系;中原城市群亟須著力構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綠色發展格局;晉中城市群要堅持“打基礎、強管控、抓治理、破難題、防風險”五措并舉;呼包鄂榆城市群需要堅決控制“兩高項目”的盲目引進和發展,促進能源產業高端化轉型升級;關中平原城市群以先進制造業帶動傳統高耗能產業優化轉型升級;寧夏沿黃城市群以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為重點,形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格局;蘭西城市群進一步筑牢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從而推進黃河流域七大城市群形成生態功能錯位布局關系,在錯位分工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參考文獻:
[1] 陸大道,孫東琪.黃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J].地理學報,2019,74(12):2431-2436.
[2] 樊杰,王亞飛,王怡軒.基于地理單元的區域高質量發展研究:兼論黃河流域同長江流域發展的條件差異及重點[J].經濟地理,2020,40(1):1-11.
[3] 方創琳.黃河流域城市群形成發育的空間組織格局與高質量發展[J].經濟地理,2020,40(6):1-8.
[4] 寧朝山,李可馨.黃河流域水資源-生態-城市-產業協同演進研究[J].人民黃河,2024,46(2):21-28.
[5] 孫久文,崔雅琪,張皓.黃河流域城市群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耦合的時空格局與機制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22,37(7):1673-1690.
[6] 毛顯強,邢有凱,高玉冰.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效應評估與規劃[J].中國環境科學,2021,41(7):3390-3398.
[7] 王涵,馬軍,陳民.減污降碳協同多元共治體系需求及構建探析[J].環境科學研究,2022,35(4):936-944.
[8] 盛昭瀚.從系統管理到復雜系統管理:寫于《系統管理學報》創刊30周年之際[J].系統管理學報,2022,31(6):1031-1034.
[9] 杜霞,孟彥如,方創琳.山東半島城市群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的時空格局[J].生態學報,2020,40(16):5546-5559.
[10] 徐艷紅,石玉.河南省沿黃八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策略[J].人民黃河,2022,44(5):10-14.
[11] 任保平,杜宇翔.黃河中游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2):1-5.
[12] 任保平.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6):91-96.
[13] 劉瑞翔,安同良.資源環境約束下中國經濟增長績效變化趨勢與因素分析:基于一種新型生產率指數構建與分解方法的研究[J].經濟研究,2012,47(11):34-47.
[14] 劉華軍,喬列成,郭立祥.減污降碳協同推進與中國3E績效[J].財經研究,2022,48(9):4-17.
[15] 韓增林,曹凡,郭建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口岸體系演化階段識別及其開放特征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3,32(12):78-88.
【責任編輯 張華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