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茶飲、藥膳糕點、中藥面包……如今,越來越多的中醫藥養生產品走出藥房,走向市場。
餐飲和傳統中醫藥的融合越來越深入,許多老字號中藥店、中醫院推出了中藥茶飲和食品,如黃芪養生包等中藥面包,枸杞燉雞等藥膳……
“‘中醫藥+餐飲’的創新融合掀起了新潮流,中藥面包、中藥冰激凌、中藥咖啡等產品吸引了很多消費者,體現了當前人們的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股潮流也帶動了更多人了解中醫藥知識和養生理念。”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張晉說。
“過去我們認為藥膳的消費群體以中老年為主,但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消費者群體具有年輕化特征,95后的年輕人消費增速明顯。”國家中式烹調高級技師、藥膳師胡賀峰說。
中醫藥茶飲吸引年輕人關注
平肝清輕飲、補養參麥飲……拿出手機,進入浙江省中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小程序,眾多中醫藥飲品映入眼簾。選擇相應商品,再填寫一份問卷,待系統確認購買者體質適配后點擊下單,相關飲品便會配送到家。
2024年5月,浙江省中醫院推出僅售1.91元的烏梅湯,其在互聯網醫院上線后,24小時下單超過115萬帖,最高一天突破1000萬帖。“下單者中20~35歲的年輕人超過了80%。”浙江省中醫院互聯網醫院辦公室主任葉文怡說。不同于酸梅湯飲料,烏梅湯是中藥代茶飲,由烏梅、山楂、陳皮、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生津止渴、行氣開胃的功效。
“現代社會,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年輕人關注自身健康,對中醫養生也熱情高漲。我們研發中藥代茶飲時,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浙江省中醫院院長高祥福說,推動中醫藥產業的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中醫藥養生產品更加符合年輕人的需求,讓中醫藥變得好用、好喝、方便。
藥食同源文化源遠流長,相關管理規范逐步完善
我國藥食同源文化源遠流長。《黃帝內經》中提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既是中藥方劑,也是流傳至今的藥膳。
“食物本身帶有‘療’和‘養’兩種功能,‘中醫藥+餐飲’的創新是對傳統藥食同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張晉說,在日常生活中,中藥與食材的結合很常見,比如家庭燉雞、燉肉時常會加入肉桂、豆蔻等。
目前,我國對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中藥材有明確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
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藥食同源物質的動態調整和管理規范,要以保障食品安全和維護公眾健康為宗旨,遵循依法、科學、公開的原則制定食藥物質目錄并適時更新。
截至2023年11月,食藥物質目錄中的中藥材已達102種,如山藥、山楂、枸杞子等。
“中藥本身有藥性,講究對癥下藥,在飲品和食物里加入中藥材能起到養生滋補的作用嗎?”不少消費者對此表示疑慮。
在胡賀峰看來,食物的寒熱溫涼屬性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普通的飲食都具有一定的功效。比如常見的綠豆湯或綠豆粥,實際上就是一個典型的藥膳方,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還有一些生津潤喉的茶飲,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嗓子不適的癥狀。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藥餐飲創新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養生功效,但不能過分夸大。”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教授鄧勇認為,中藥的功效與藥材本身的質量、藥物配比、炮制手法等因素密切相關,而中醫藥餐飲創新產品中的中藥材含量相對較少,且制作工藝不同,其功效相對較弱,不能期望通過食用這些產品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開展藥膳服務,進一步傳播中醫藥文化
近年來,“中醫藥+餐飲”日漸成為熱潮。截至目前,山東省共有13萬余家中醫養生相關企業,約200家中醫藥膳餐廳。
為指導藥膳產業科學發展,山東省提出深入挖掘齊魯藥膳傳統文化,結合山東道地藥材優勢和地方特色飲食習慣,推動藥膳養生進家庭、進社區、進醫療康養機構。山東省內100多家縣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營養餐廳開展藥膳服務,占比近八成。
推動“中醫藥+餐飲”更好地融合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市場規范監管、加強中醫藥文化推廣等缺一不可。
“我們將持續推進‘百味千膳進萬家’工程,通過選擇易于掌握、藥食同源的中藥材,結合地方菜系、特色小吃和居民體質特點,推出食材易得、簡便易學的養生藥膳。”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產業發展處處長王萱說。
“無論是藥膳還是中藥飲品,需要站在市場和消費兩個角度做好研發和推廣。”胡賀峰說,“‘中醫藥+餐飲’并不是簡單地將中醫藥加入飲品或食品中,中藥材的量、口味,包括色香味形等,都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把關。”
“做好中醫藥文化的宣傳闡釋也很重要,要讓消費者了解食物寒熱溫涼的性質以及自身體質,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身的產品。”張晉說,這樣才能讓中醫養生的文化和理念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讓“中醫藥+餐飲”更加可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