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上海,已經抵達明天的上海;膠片加速轉動,一片片陰影和光亮從我們眼前掠過——快,太快了。但我仍然能東一處、西一處地看到它往日輝煌的印跡,精致婉約的豫園、巧奪天工的紙風箏、外灘的新古典主義銀行、和平飯店的拉利克藝術玻璃——這座迷人的城市廣納 21 世紀的一切樂趣,卻也沒丟棄昨天的魅力。今天的上海在我們眼前飛向一個充滿前途與未知的明天,而昨天的魅力在城市不可思議的生機和前所未有的轉變中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卻仍然屹立不倒。
節選自馬克· 呂布為2003年巴黎卡那瓦雷博物館“明天的上海”展覽所作的序
在老城區中心的豫園,一位優雅的女士把她用塑料袋裝著的東西落下了。馬克·呂布戲稱這張照片為“小兔子”。

中國人跟著流行的節奏生活。南方是最趕時髦的,比如貼滿百貨公司內部的鏡子,既是一種常被錯誤地當成“迷信”的古老信仰,又是一種可以在視覺上增加數倍消費者數量的裝飾。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獲準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馬克·呂布為中國留下了無數標志性的瞬間。盡管他曾多次造訪中國, 但他卻從不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專家。他曾說:“真相就在那里,在攝影師面前—這取決于你是否去尋找它。”
在這本攝影集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過去像多重曝光一樣疊加在一起,它們并不協調,甚至有時相互沖突,這就是為什么書中的照片沒有特定的時間或地理順序。馬克·呂布希望所有的視覺線索能相互補充,共同反映出一個處于轉折點上的多面中國——這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而不是評判。
馬克·呂布曾毫無保留地表達對中國的喜愛:“在中國每一個地方,我都看到并愛上了美麗的面孔、奇特而廣袤的風景。”無論是老北京的舊胡同、穿著舊式長袍的行人、城市里的巨幅廣告,還是明星、搖滾樂隊、迷夢般的黃山……他都堅持用影像還原所見, 展現出百分之一秒里的中國。誠然,馬克·呂布的旅途摘錄有時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烙印和時代局限,但從他的攝影作品中,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個西方人對這個東方大國所懷抱的熱情。
什么是永恒,什么是變化,這是馬克·呂布一生的關注點。他為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連續的線索而興奮,正如他曾經說過的:“攝影不能改變世界,但它可以展示世界,特別是當世界發生變化時。”在中國激揚變革的時期,他愿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和記錄者,去尋找這“比歷史本身還要古老”的文明所蘊含的永恒,也試著去捕捉其動態的、復雜的、飛速變化的肖像。
節選自《中國的旅程》后記
CHINES《中國的旅程》
著者:[法] 馬克· 呂布(Marc Riboud)
譯者:呂俊君出版:四川美術出版社
尺寸:215毫米×285毫米
ISBN:978-7-5740-0741-3
定價:38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