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喜歡詩歌的人,都熟悉這首《桃之夭夭》。可以說,桃子是從古老的詩經走進很多人心中的。但是,很少有水果,像桃子這樣,花朵的光彩幾乎超過了果實。
《桃之夭夭》是《詩經·國風·周南》里的一篇,是賀新婚歌。在新婚喜慶的日子里,大家簇擁著美麗的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字一頓慢慢吟誦,腦海中便漫山遍野的桃花盛開,艷麗、嬌美撲面而來。
很喜歡唐代詩人白敏中的《桃花》:“千朵秾芳倚樹斜,一枝枝綴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雖然春天百花盛開,但似乎桃花才是春天的象征,獲得了無數詩人的青睞。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杜甫“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皮日休的《桃花賦》更是把桃花稱作“艷外之艷,華中之華”,并用西子、驪姬、神女、韓娥、飛燕等多名美女比喻。桃花絢爛柔美,自然要與美女相連,而美麗的女子當然也是愛情的主角。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代詩人崔護清明那天到長安城外踏青,在一戶桃花掩映的農舍遇到了一個美貌女子,兩人心有靈犀,卻都羞于表露。等崔護隔年再去,只有桃花含笑春風,心愛的女子卻不知芳蹤何處了。
“人面桃花”成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經典意境,“艷若桃花”更成了美女的專屬。如桃花一樣艷美的女子,當然要說到桃花夫人息媯。她是陳國人,媯姓,嫁給息侯,故稱息媯,又稱桃花夫人、息夫人。她是春秋四美之首,目如秋水,臉如桃花,有絕代風華。一嫁息侯,本來幸福美滿,卻遭到了姐夫蔡哀侯調戲,引起楚蔡之戰。后楚文王愛之,滅息國,息媯為保息國一國人口,無奈二嫁楚文王,做了楚國夫人。
太過美麗是一種錯誤,竟無端引起“三國爭奪戰”。讀息夫人的故事,怔怔失神了好久,到底什么樣的美貌能引發一場又一場的戰爭?這種美麗讓我們女性都無比神往,遺憾無緣一睹芳容。息夫人為了國家忍辱偷生,嫁與楚文王后三年生兩子,卻始終不肯主動開口。尋機見了息侯一面后,撞墻而死。美貌讓她總處于風口浪尖,然而這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的不過是嫁一人,過一生而已。只是古往今來,絕世美女有幾人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真真是紅顏薄命,讓人傷感!這是桃花中少有的悲劇。其實桃花更代表著美好。我等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明代的唐寅以桃花仙人自居,來表明自己任我風流、不同流俗的生活態度。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描寫了一個充滿神秘的浪漫色彩的人間仙境---桃花島。“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所描繪的桃花爛漫的世界,更是無數中國人夢想的美好“桃花源”。
說了這么久桃花,桃子們應該急得滿臉緋紅吧!既然寫水果,它才應該是主角。但沒辦法,實在是“桃花運”太好,沒人不喜歡。
也許很多人關于桃子的記憶,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帶著飄飄仙氣種下的。“夭夭灼灼桃盈樹,顆顆株株果壓枝。”天帝蟠桃園里幾千年一熟,吃了長生不老與天地齊壽的蟠桃令人無限向往。是某棵調皮的桃樹,犯了天庭戒律,遭罰落入了凡間嗎?這天界圣品后來成了凡間的佳果。桃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人們生活中最喜歡的水果之一,也是我國本土自產水果。
據古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桃原產于中國,西部地區是桃的起源中心。新石器時代,野生桃已被廣泛采用,成為氏族社會的一種食品來源。商周時已有普通桃的原始栽種。先秦時期,開始有關桃子的文字記載。
古代桃的地理分布最早都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唐宋后,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才開始有桃樹栽培的記錄,并逐漸分布全國。魏晉時期文獻記載桃的品種共有17個,北宋時桃的品種就超出30多個了。桃樹生長強健,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無論南方、北方,山地、平原均可栽培。
其實,煙臺膠東丘陵山地很適宜種植,但桃子在煙臺有點落寞,因為蘋果和大櫻桃占據了主導地位。桃種植面積不多,主要集中在故鄉海陽及臨近的萊陽地區,所以我的生活中桃子一直沒有缺席。
我能親近并品嘗到不同品種的桃子是因為姐姐。姐姐大我四歲,年輕時臉龐白里透紅,典型的面若桃花,好皮膚讓人羨慕。而我那時膚色黑黃,后來臉色有所改善要感謝海風的吹拂以及無數水果的滋潤。當然,上帝不偏愛任何人,姐姐無論如何也追不上我遙遙領先的學習成績,翻開書本就犯困,只好早早去親近大自然。
當我在學校里盡情徜徉于知識的海洋,姐姐養雞繡花、下田勞作,成了父母的好幫手。我們兄妹多,但媽媽頗有預見,認識到姐姐才是最佳照顧他們的人選,在她的鼓動和安排下,姐姐雖然心氣也高,最終沒有走出那個群山環繞的小山村。
《本草綱目》解釋: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李時珍記載了很多桃子品種:紅桃、緋桃、白桃、碧桃、絳桃、烏桃、金桃、銀桃等,皆以色名者也;綿桃、油桃、方桃、御桃、匾桃等,皆以形名者也;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時名者也。他還記載了“形如栝樓,表里徹赤”的昆侖桃,“形薄而尖,狀如半月”的偏核桃,核大如碗的御庫蟠桃。“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味可飲。”他感慨曰:昔人謂桃為仙果,殆此類歟?這簡直就是天庭的仙桃啊!
由此可見,桃在明代品種已很多。當然,現代桃子品種更繁多,五月鮮、大紅花、一線紅、吊枝白、火珠、胭脂桃、玉露桃等,名字就繽紛誘人。現代雜交選育也更適應消費者需要,個頭、顏色、口感等更好。比如毛桃,毛茸茸既不美觀方便,又很容易致人過敏,光滑好看的油桃就占據了主導地位。還有血桃,又叫朱砂紅桃、豬血桃,外表暗紅色且毛毛糙糙,不太引人注目,但切開后,果肉呈鮮艷的血紅色,汁水也是血紅色,看著就讓人產生不舒服的聯想,更不愿咬下去滿嘴鮮紅,現已被淘汰少見。
老家主要種植蘋果,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櫻桃后來居上。我們都喜歡吃水果,所以姐姐總是在田間地頭種幾棵桃樹。仲春時節,桃花盛開,樹樹繁花紅得似火,粉得像霞,秾艷熱烈,嬌美無比。桃花搖曳中的小山村驀然就有了一份仙境般脫俗的美麗。
姐姐勤勞能干,頭腦靈活。市場上有了桃子新品種,總是很快引進。大久保、寒露蜜、金秋紅蜜、黃油桃、萊山蜜等,成熟時令不同,風味各具特色,讓我們有機會一飽口福。
桃子一直是紅桃居多,這幾年黃桃特別受青睞。本以為是現代新品種,杜甫詩句“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已提到了黃桃。龍井和石黃果屬于黃桃晚熟品種,七八成熟時脆甜,熟透了軟甜多汁。她們個頭很大,圓潤飽滿,最大可重達一斤多。金黃的臉龐上紅霞飛動,陽光般明艷,美麗端莊,看著讓人滿懷喜悅,卻只是靜靜欣賞,不似小巧的櫻桃般誘人,味蕾只想盡快占有。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突然明白,為何古人以桃子比喻新娘,真是妙絕!
龍井和石黃果不同之處在于,龍井熟透了肉質松軟,稍微一碰就受損變色,不便運輸,像個金貴的大家閨秀只可遠觀。石黃果則親民多了,抗折騰。放置久了,只是外皮漸漸皺縮,似乎執拗地留戀著這個世界。二者熟透后都軟甜多汁,桃味濃郁,咬一口就讓人欲罷不能。
這兩種桃子都個大味美,美觀好看,我特別喜歡送朋友。親手挑選,精心包裝,一個個桃子像一個個小太陽,散發著金黃色溫暖的光芒。“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里提到了桃子、李子、木瓜等十幾種水果。千年來,可愛的水果們一直親密地陪伴著我們的生活。
有人喜歡肉質軟的桃子,說桃子不軟還叫什么桃子?蘿卜白菜,各有所愛而已。現在,為了便于保存和運輸,硬肉桃子更有市場。金秋紅密個頭不大,滿臉紅霞,肉硬而脆,甘甜爽口,是糖度較高的桃子。金秋紅密,顧名思義,成熟時已是深秋,她們的紅艷甘甜讓這個樹葉枯黃的季節變得生動。
相傳西王母壽辰常舉行蟠桃盛會,各方神仙群往祝壽。所以蟠桃又稱壽桃,寓意幸福、富裕、長壽。有次文學活動,得了一個工藝品,長胡子壽星捧著一個紅紅的大壽桃。我送給母親做生日禮物,她十分開心。
事實證明了母親的英明遠見,姐姐多年任勞任怨照顧父母,為家庭做出了巨大犧牲。除了平日的衣食起居,父母生病,都是姐姐陪著跑來跑去,住院也多是她陪護,除非農忙季節,她實在無法脫身,才讓我們頂替一下。母親晚年得了重病,臥床一年多,姐姐天天跑過去做飯喂飯。她甚至分擔了母親應盡的義務,曾幫助嫂子照顧年幼的孩子以及我的兒子。
誰家生活都是一地雞毛。我和姐姐上面三個哥哥,兄妹之間也難免有矛盾摩擦。多年來,姐姐是我們關系的調和劑。她受了很多委屈,付出最多,但并不把吃虧放在心上,常念叨著“退一步海闊天空”“家和萬事興”,從中相互化解調和。有她做榜樣,我們都學會了理解、包容,所以關系一直比較和諧。
鄉村生活忙碌辛苦,歲月早已把姐姐的桃花面變得粗糙黝黑,但她很少怨天尤人,性格開朗樂觀。我遇到了煩心事,都能從她那得到精神力量。她語言雖然樸實,卻常常一語中的,充滿了智慧,能撥云見日,讓我頓悟和輕松起來。
姐姐讀書不多,我經常納悶她怎么會懂那么多道理,有那么達觀的心胸。除了自身因素,也許是傳統文化無形的熏陶吧。就像桃花一直在詩詞中綻放,自古以來,每個中國人都浸潤在“孝悌”“仁愛”“和美”等傳統觀念中。對于優秀文化的理解、接受和踐行,每個生命個體差異很大,有時候與學歷、知識層次無關。
對于女性,美貌固然重要,優秀品性更受歡迎,所以詩經才反復吟唱: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上次回老家,姐姐讓我品嘗她剛嫁接的新品種,桃子個頭不大,臉色粉白,外表毫不起眼。漫不經心咬了一口,卻忍不住驚呼:什么桃子啊,竟然這么甜?是蜂蜜那種軟軟黏黏的甜,滿嘴甜蜜,余香裊裊。
據說是煙臺培育的新品種——福秀。福桃系列還有福美、福麗、福達等,多好聽的名字!口感都味美怡人。感謝桃子,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了那么多甜蜜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