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大門類,曲藝誕生和成長于諸藝雜陳的演出環境。無論是街頭、廟會一類的露天表演,還是瓦舍勾欄、書館茶社等專業場所,藝人都是各展所長、博君所好。因此,這也就造就了江湖賣藝多元、綜合的行業特征。曲藝與戲曲雖屬不同的藝術門類,卻在題材內容、表演特色和藝術追求等方面有諸多相通之處。其中,蘇州評彈中的“書中戲”現象更是這一規律的充分體現。它看似是兩種演藝形式的簡單嫁接,實則達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蘊含著前輩藝人豐富的舞臺經驗和創作巧思。

從字面上看,“書中戲”似乎就是在說書時摻加戲劇或其他直觀呈現故事的表演。江南一帶的說書的確常有加演的習俗:一般在正書演出之前,演員會先唱開篇,有時也有京劇、歌曲或彈奏《三六》等加演。由于與戲曲聯系緊密,蘇州評彈一度還發展出了說書與演戲融合一體的演出形式,叫作“書戲”。然而,它們都不屬于“書中戲”的范疇,因為這些表演與說書的內容不是少有聯系,就是合二為一。實際上,這個名詞源于對文藝作品敘事技巧的總結。它特指一種套層式的故事結構:打破一般“起承轉合”的情節發展脈絡,讓被表演的書中角色變成“表演者”或者“觀看者”,由他們在原先的書情中再呈現另一段故事的講述。這種非線性的結構模式在戲劇、電影中也常有應用,所以又稱“戲中戲”或“片中片”。
最初,套層式情節主要服務的并不是曲藝,而是戲劇。從理論上來看,這兩種藝術本就存在一條十分清晰的界線:是否屬于“代言體”表演。與說書人不同,演戲必須全程化身為具體的角色,只能代這個人物說話。演員不許以講故事的形式,直接給觀眾描述事發的環境、過程、細節,人物的相貌、心境、品行,更不能跳出劇情對作品進行局外的點評。盡管旁白、字幕一類的手段能以輔助,但它們在整部作品中的比例有限。觀眾如果長時間面對靜止的舞臺聽旁白、看字幕,這顯然會影響觀演效果。因此,戲中演戲(角色自己呈現另一段故事)就被拿來部分彌補敘述者缺失的問題。另外,戲劇演出的時間、空間相對有限。一度,西方戲劇甚至規定下“三一律”的創作原則。既要讓演員表演的時空與故事所發生的時空盡量保持一致,還要實現劇情的跌宕起伏,平鋪直敘式的線性結構往往會有不夠用的問題。因此,編劇會通過劇中人的回憶、夢境或者演劇,實現不同情節段落的疊加。借此在確保表演真實性的前提下,拓展戲劇舞臺所能承載的內容。后來,“片中片”結構在電影創作中也頻繁出現,這主要緣于膠片剪輯(蒙太奇)天生具有碎片化敘事的特長。
與此相比,“書中戲”的敘事結構在曲藝人那里似乎并無用武之地。因為,說書本就是以敘述為主的藝術形式。其部分“代言體”的表演講究一人多面、跳進跳出、邊講邊評。借書目中的詩、畫、景,拉出一段歷史典故進行介紹也十分常見。更何況,過去評彈以長篇為主,任何一部書都有復雜、曲折的情節脈絡,根本不受時空的局限。在一處碼頭,藝人演出的檔期短則一月,長則半年,所以慣用“未來先說、過去重談”一類打亂時空的說表技巧。有些名家還擅長一邊說書,一邊談時事新聞、民間趣事,甚至與聽客聊幾句家常。其中,“外插花”一詞就專指游離于書情之外的噱頭。可見,戲劇借助“戲中戲”所解決的問題,在曲藝那里本就不存在。然而,縱觀評話、彈詞的各種佳作,“書中戲”的套層敘事不僅為數眾多,還每每構成妙趣橫生的點睛之筆。
與文學不同,說書、演戲歸根結底都屬舞臺藝術。借助表演技藝來博取觀眾的認可,是所有藝人都要遵循的規律。為此,獨樹一幟、發明絕活也就成為了競爭演出市場的必需。就蘇州評彈而言,藝人既要掌握說、噱、彈、唱一類的基本功,還需借助口技、手面等其他表演來錦上添花。其中,戲曲元素同樣可以成為引人入勝的賣點。為此,書壇名家中擅長唱戲者眾多:范雪君、徐麗仙早年曾專門延請老師教京??;楊振雄與昆曲名家俞振飛、徐凌云屬亦師亦友的關系;顧宏伯、金聲伯等評話演員也大都能唱大花臉的唱段;張鑒庭、周云瑞、吳迪君等最初學的就是戲曲,后來才改演評彈;上海評彈團還專門成立京劇票房,多次舉辦戲曲評彈聯誼演出。因此,蘇州評彈的發展本就離不開對戲曲的借鑒:徐調、蔣調、楊調、祁調等諸多彈詞流派聲腔中都融入了京昆的音樂元素;起腳色時的很多亮相、身段更是和戲臺上的表演如出一轍。有時候,藝人還不滿足于這種潛移默化的融會貫通。既然自己長于演戲,為什么不把這些技巧直接用于書壇呢?這自然進一步助長了“書中戲”的運用。如果仔細分析,它們還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藝術層次。
書中演戲最為簡單、直接的形式要屬“硬植入”:編者刻意讓書中角色進入戲院、戲班、票房等特定環境,借他看戲的行為來展現演員的戲曲技藝。然而,該人物是否經過上述場景,對書情的整體發展并不產生影響。例如:評話《三俠五義》中“大鬧花神廟”的一回書,主要講述鉆天鼠盧方到東京汴梁尋找兄弟白玉堂,路見不平、懲惡揚善。故事的情節脈絡本不涉及戲曲觀演的內容。前輩藝人胡天如卻安排主角接連看了大戲(昆曲)、小戲(木偶)兩場表演,借此所展現的是用嘴模仿笛音和手型描摹玩偶的絕技。這些段落造就了身臨其境、惟妙惟肖的演出效果。然而,除了烘托花神廟會的熱鬧氣氛外,它們對于塑造人物、推動情節來說均無大用,換成算命、喝茶也未嘗不可。有時候,這類硬植入還是構成搞笑噱頭的手段,同樣屬于可有可無的段落。例如:古代的某個人物閑來無事走進戲園或茶館,結果發現里面獻藝的卻是今天還健在的演員,唱的也是顛倒古今的作品。從藝術性的角度來看,這種單純炫技式的情節疊加顯然并不高明,似乎仍留有江湖賣藝雜糅、隨意的特征。
與此相比,另一種類型的“書中戲”則屬于因人而設,主要服務于各類角色的塑造。首先在蘇州評彈的書目中,與演藝行業相關的題材不在少數,像《啼笑因緣》《弦索春秋》《七品書王》《新琵琶行》《楊月樓》等。由于書中主角本就是名伶身份,要真實展現他們的人生,自然少不了對其演出情境的刻畫。例如:《秋海棠》講述京劇藝人與軍閥小妾之間的愛恨情仇。男女主人公的相識緣于捧角之風、相愛緣于藝術知音,就是其女兒梅寶與母親的久別重逢也是因為酒樓賣唱?!扼愕す鹬馈穭t是對越劇名旦悲慘人生的描摹,學戲、排戲、演戲一類的段落更是比比皆是。女主角因為演技出眾才被張春帆長期霸占、剝削。最后,十姊妹還改編越劇《紅樓夢·哭靈》的唱詞來控訴戲霸的罪行。在這類書中,套層式結構雖然也為演員彰顯技藝提供了條件,但更多是由主題和人物身份所決定的,屬于書目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其次,有些評彈作品的主旨看似與伶業毫無關聯,但其中的主要角色對戲曲有濃厚興趣,這同樣能讓“書中戲”在描摹人物方面發揮作用。在彈詞《同光遺恨》中,以慈禧、光緒為代表的一眾皇宮貴胄都是戲曲愛好者。為此,吳迪君、趙麗芳在書中嵌入了大量譚鑫培、楊月樓等名角演出的場景,借此來反映清廷貪圖享樂的生活特征。此外,專門創作的“大鬧戲堂”一回書還實現了“用戲中詞演書中人”的效果。在一次京劇觀演中,敦親王單點一出《打鑾駕》,暗罵妖妃亂政。慈禧則安排演出《王金龍嫖院》,讓里面的老鴇臨時改變臺詞:“把老五、老六、老七和玉堂春叫出來,接客啦”,明擺著把3位親王比作妓女。這段演出既能彰顯京劇彩旦京白的功力,還生動描寫了西太后與眾王爺之間的尖銳矛盾。又如:《上海三大亨》中的3位男主角也都是鐵桿戲迷。其中,杜月笙的兩位太太姚玉蘭、孟小冬均為京劇藝人。黃金榮、張嘯林的倒運也和看戲有關:前者因為愛慕名伶露蘭春,和軍閥公子盧小嘉爭風吃醋,以至被綁架、毒打;后者由于看戲時的座次爭執,被張學良部下掌摑。演繹這些回目自然也需要戲曲演出情境的輔助,方能更好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
再次,更為精妙的“書中戲”不止于介紹角色的身份、愛好,而是具有烘托情感的特殊功能。所謂“曲由心生、心隨樂動”,藝術作品與觀賞者之間本就存在共鳴、互文的可能。正如:孟優衣冠、鶯鶯操琴、虞姬舞劍,劇中人的表演或觀賞行為往往能從另一個角度闡釋其內心世界。有些評彈藝人深諳這種規律,創造出了別樣的書情脈絡。在彈詞《玉蜻蜓》中單有“做壽”一回,講述金大娘娘過生日,邀請三師太赴宴,結果席間出家的母親第一次相逢失散的親生子。這段故事似乎并無安插“書中戲”的必要,但作者一開始就安排女主角看戲:用《白兔記》中李三娘磨房產子的無限苦楚,引起尼姑智貞思子的情緒波瀾。她因回憶而失聲痛哭,不僅導致他人的懷疑,還為后面的母子相會作好了鋪墊。又如:黃異庵創作演出《紅樓夢》,明明說的是“寶黛偷讀《西廂》”,卻嵌入了大段崔夫人賴婚的故事,借此襯托林妹妹對私定終身的態度。在心境的交融中,兩部名著中談情說愛的人物都得到深度的剖析。這種借戲塑人的技法,遠比說書人局外的點評來得生動、有趣。
此外,對于推動書目情節的發展來說,“書中戲”結構還能實現意想不到的效果。無論南北各種類型的說書,它們都特別講究懸念設置和戲劇性的營建。因為講述章回體的長篇作品,書情不勾人就難以保證持續的上座率。而書、戲兩種情節的疊加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彈詞《三個侍衛官》中的“大世界”一回,主要描寫國民黨特務如何追捕革命者。為了凸顯諜戰題材的驚險,作者特地安排了一場京劇表演:一方面,躲進戲班、上臺演戲可以讓搜查劇場的敵人渾然不知;另一方面,戲臺上《空城計》的高明正好襯托出男主角的機智。當扮演城前老軍的陶峰得意忘形,抬手招呼曹兵“回來、回來”時,手上所戴的歐米伽金表卻讓他暴露了行蹤。此時,戲曲的情境儼然成為了評彈書情發展的背景和條件。借此,說書藝人還能展現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京劇唱腔,由此使得情節、音樂、諧趣等多種審美元素疊加,自然能讓演出妙趣橫生。
其實,“書中戲”的套層式情節不只適用于新編的現代書目。在傳統書中,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落金扇》中的周學文借學戲的機會男扮女裝混入陸府,又在演戲時面對陸青云小姐展露金扇信物;《雙金錠》中的王玉卿因躲避追殺才誤入戲班,借唱戲大罵賴婚的岳父黃恩;《珍珠塔》中的方卿學唱道情,用秦瓊姑母的德行來譏諷自己姑母的勢利;《張文祥刺馬》中,馬新貽假辦生日斂財,以至于一眾來賓紛紛點苦戲來出氣,結果臺下慶壽、臺上哭喪??梢姡@種技法本就是前輩藝人在創作過程中的經驗所得。它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舊時觀眾兼好書、戲兩種藝術的欣賞特征。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曲藝和戲曲在借鑒、融合中互助互長、互作宣傳,這無疑是皆大歡喜的雙盈。無論是對編者還是演員來說,“書中戲”的植入卻都是不小的挑戰。他們不僅要通曉梨園掌故、曲苑規律,找到巧妙且合適的銜接點,還得兼學京劇、昆曲等各劇種的聲腔和表演。而且,如果聽客初入書場,不懂戲文,演出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縱觀近年來蘇州評彈的新書編演,這種情節結構的運用似乎日趨罕見。即便舊作重演,不擅劇藝的缺陷也往往導致“刪減版”“瑕疵版”頻生。正所謂“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說書的嘴,唱戲的腿”,今天的曲藝人依然用這些諺語講述著書戲同源、藝術相通的道理。然而,如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書中有戲,戲添書彩”的盛景,這或許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繼承和探索。
(作者:杭州師范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