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是一種起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的藝術,因為它根植于民間,以浸潤生活、通俗易懂、淳樸無華、土味十足為特征,以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社會現象為主題,以大眾能即時吸收、即時消化的表達方式,用多種表演形式、多樣表演風格,簡單而生動地講述與黎民生活、社會百態息息相關的故事,深得各階層觀眾的理解和欣賞。曲藝是一種具有鮮明民俗民風民情特色的藝術,流傳千年,以其濃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韻味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筆者認為,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藝的藝術魅力,而作用其千年傳承的就是“土味”與“淳樸”。觀眾能感受到曲藝透露出的“土味”的親切感,首先,因為它的表演風格和語言反映的是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無論是表演者的口音、曲調,還是選材和表現手法,都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親和力。其次,能深入人心的是獨特的曲藝藝術魅力所呈現的淳樸特質,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樸實無華,強調真誠和自然。它以直白而真摯的方式表達情感,沒有過多的修飾或夸張,展現出一種純粹而樸素的美感。
藝術總是與它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無論是視覺藝術、音樂、文學還是表演藝術,都是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的產物,表達了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正如人們常說的“藝術是時代的產物”,藝術不僅反映了時代的精神和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和創新。曲藝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是中華文化民間藝術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體現,它吸收了華夏古代說唱藝術、宗教和民俗文化、音樂和戲劇等多個領域的精華,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和創新,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部分就是深扎于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土壤之中的曲藝。
時代孕育了曲藝,曲藝隨時代而發展。守正創新,則是新時代給予曲藝藝術事業和曲藝工作者的一張新答卷。
“守正創新”強調的是在遵循傳統的正確道路和基本原則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實施新的方法、技術和思路,從而實現進步和突破。曲藝的“守正創新”是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在曲藝傳統精髓得以傳承的同時,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和發展動力。
新時代,新使命,為適應新時代的事業發展要求和觀眾審美需求,曲藝必須創新,但筆者認為,萬變不能離其“土”,這個“土”即曲藝貼近民眾、反映生活、樸實無華的曲藝特性。本文從曲藝藝術的傳承角度,談談曲藝創新中如何傳承和保持曲藝“土”的特性的一孔之見。
“土”是曲藝的特性,指的是曲藝的“地氣”或“本土化”的特質,這種特質使曲藝與觀眾的生活緊密相連,具有親和力和本地色彩。
追根溯源,曲藝“土”的特性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書人、街頭藝人,他們以簡單的道具和生動的語言,為觀眾講述故事、傳遞信息。無論是評書、相聲、快板、琴書,還是說唱、獨腳戲、評彈、宣卷,南北曲藝都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勞動。例如,評書中的許多故事都取材于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相聲和獨腳戲則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模仿和夸張,反映了社會現象和人情世故。濃厚的生活氣息奠定了曲藝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曲藝主要通過口頭傳承,內容和表現形式會不斷地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調整和改進,這種口頭傳承方式形成了曲藝貼近觀眾、貼近生活的藝術呈現。曲藝在不同地域的土壤里培育發展,吸收了各地地域文化的語言、風俗和文化元素,豐富的地方色彩形成了曲藝有生氣、接地氣的藝術特色。然而,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貼近觀眾、貼近生活的藝術呈現和有生氣、接地氣的藝術特色,鑄就了曲藝藝術的“土”的特性。這“土”的特性,涵蓋了地域文化色彩的“土味”、藝術風格的淳樸和平民文化的特質。
曲藝“土”的特性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貼近生活。曲藝的內容大多來源于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生動地反映了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無論是京城的“撂地攤”,還是江南的“小熱昏”,曲藝表演者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表演,將這些平凡而真實的故事展現給觀眾,使觀眾在歡笑與淚水中感受到共鳴。這些內容貼近百姓的生活實際,易于引發情感共振。曲藝的這種貼近生活的特性,使其不僅在內容上接地氣,而且在情感上與觀眾無縫銜接,因而受到廣泛歡迎。在中國曲藝的發展史上熠熠生輝的中國曲藝名城、中國曲藝之鄉,為當地百姓創作了無數貼近生活的曲藝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宣傳核心價值,樹起了堅持曲藝“土”的特性,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標桿。
2.語言樸實。曲藝的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無論是評書中的生動敘述,還是相聲中的巧妙對話,曲藝的語言都以其鮮活、樸實的特點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曲藝語言的魅力在于其簡潔明了,卻又充滿了智慧與幽默。例如,北方相聲大師侯寶林的作品語言幽默、針砭時弊,既讓人捧腹大笑,又引人深思。南方曲藝泰斗姚慕雙、周柏春表演風趣、綿里藏針,書卷氣中不乏令人忍俊不禁之笑果。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曲藝更容易被普通大眾理解和接受,這使得曲藝能夠廣泛傳播,并在社會各階層中扎根。
3.形式多樣。曲藝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說學做唱、吹拉彈唱、單口、對口、群口等,靈活多變,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技巧豐富了曲藝的表現手段。這種多樣性不僅增強了曲藝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滿足了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在中國曲藝牡丹獎評選,各種全國、省市的曲藝交流、展演的舞臺上,全國曲藝之花競相綻放,數以百計的曲藝表演形式得以展示,成為曲藝觀眾走進曲藝、了解曲藝、欣賞曲藝的藝術大餐。
4.受眾之廣。曲藝因其獨特的“土”特性——貼近生活、樸實無華、富有地方特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具有悠久歷史的馬街書會,匯集了數以萬計的不同文化層次、不同人文修養、不同藝術鑒賞習慣,對文化產品的不同需求的觀眾,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取向,那就是曲藝,盛況年年如此,激情方興未艾。這一些都印證了堅持曲藝“土”的特性的重要性。
首先,曲藝的觀眾層次是多樣的,從普通百姓到知識分子,從老年人到年輕人,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這種多層次的觀眾結構,使得曲藝需要保持其“土”特性,以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求。
其次,曲藝觀眾以普通百姓居多,他們往往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有著深刻的體驗和共鳴。曲藝創作者從曲藝“土”的特性出發,創作的作品內容貼近生活,語言通俗易懂,能夠直接打動普通百姓的心。
再則,曲藝作品生動有趣的表演和樸實的語言,也能吸引文化修養較高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在繁忙而快節奏的工作之余,同樣需要一種能夠放松心情、愉悅身心的藝術形式,體驗輕松愉快的文化享受。
5.受眾修養。觀眾的文化修養是參差不齊的,曲藝“土”的特性就成了適應不同文化修養的觀眾需求的調和劑。
首先,對于文化修養較低的觀眾而言,曲藝“土”的特性使其內容簡單明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加以活潑的語言、生動的表演,能夠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其次,對于文化修養較高的觀眾而言,曲藝“土”的特性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作品中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通過生動的口述和形象的表演,使他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了解歷史和文化,增加知識和智慧。
再次,曲藝“土”的特性能夠滿足不同鑒賞習慣的觀眾需求,習慣欣賞傳統藝術的觀眾往往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厚的感情,他們喜歡欣賞傳統的曲藝形式,如相聲、評書、評彈等。鑒于曲藝“土”的特性,作品保留了傳統藝術的原汁原味,能夠滿足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欣賞需求。對于喜歡現代藝術的觀眾來說,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內容相結合,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同樣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最后,具有“土”的特性的曲藝作品還能適應觀眾的娛樂需求、文化需求和教育需求,內容幽默風趣,表演生動有趣,寓教于樂,讓觀眾在笑聲中放松心情,享受快樂,受到啟迪。
曲藝的“土”特性不僅是其獨特魅力的體現,也是其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文化修養、不同藝術鑒賞習慣以及不同文化需求觀眾的關鍵所在。“土”的特性,不僅是曲藝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重要標志,更是其得以長期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原因,在創新過程中,如果忽視或拋棄這一特性,曲藝將失去其獨特的魅力和生存的基礎。
曲藝之“土”不同于庸俗、低俗和媚俗,堅持曲藝“土”的特性,就是堅持其貼近生活、樸實無華、富有地域特色的曲藝藝術特征,如何堅持曲藝“土”的特性,使曲藝本體在傳承中創新發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從業人員作為曲藝的主要傳播者,他們的藝術體現直接關系到曲藝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堅持曲藝“土”的特性,從業人員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扎根生活,汲取創作靈感
曲藝的內容來源于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和現實生活,曲藝從業人員應當高高舉起深入生活、扎根群眾的旗幟,體驗百姓的喜怒哀樂,汲取創作的靈感,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正貼近生活、反映現實的曲藝作品。馬季先生常年下基層蹲點體驗生活,中國曲協經常組織各種采風活動,組織曲藝從業人員在觀察各地群眾日常生活的同時,捕捉具有呈現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創作元素,創作了許多既有深度,又有生活情趣,能使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生活真諦的精品力作。
(二)保持樸實特質,傳承藝術風格
曲藝的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從業人員應當在表演中保持這種樸實的特質,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和過度的表演,而是以真誠的態度和自然的表達打動觀眾。以評書、評話為例,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表情,無不體現了曲藝的樸實特質,故事娓娓道來,情節循序漸進,讓觀眾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作品所體現的歷史厚重感和人物的鮮活。
(三)融入地方特色,體現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一種形式,曲藝從誕生起就離不開觀眾的欣賞,曲藝“土”的特性拉近了曲藝表演者和觀眾的距離。不同地域的曲藝形式各具特色,評彈、花鼓、道情、清音、墜子等,無不具有濃郁的地方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從業人員要尊重和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以不同的方言、唱腔和表演,演繹不同地區的人間百態,聲聲入耳,事事入心。
(四)重視情感共鳴,提高觀眾鑒賞
觀眾是曲藝傳承和創新發展最直接的感受者,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興趣直接影響到曲藝的傳播和發展。曲藝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曲藝從業人員就應該致力于讓觀眾通過了解曲藝的歷史和發展,理解和欣賞其文化價值,了解所演繹的歷史故事和人物背景,產生藝術的情感共鳴,提高藝術鑒賞能力。我們必須看清當今社會對曲藝的認可,全國各地的機關、學校、社區及企事業單位,每每舉辦各類的主題活動,都會給曲藝節目一席之地,把精彩而接地氣的曲藝作品獻給觀眾,就好比每一塊磚,帶著生活的“土味”,承載著曲藝的親和,鋪在曲藝的創新之路上。
跟其他姐妹藝術一樣,曲藝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觀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就必須直面創新,引入現代元素,發掘新的題材,優化呈現方式,營造觀賞氛圍,從而推動曲藝在新時代的發展。
有人把曲藝的特性歸納為八大性,即“口頭性”“民間性”“通俗性”“故事性”“地方性”“即興性”“互動性”和“娛樂性”,這八大性構成了曲藝在眾多藝術形式中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征和藝術魅力,也凸顯了曲藝“土”的特性,使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也成了曲藝創新發展必須堅守和傳承的核心要求。
(一)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曲藝的傳統技藝是其“土”特性的重要體現,保護和傳承這些技藝是曲藝本體發展的重要任務。曲藝界應當通過建立傳承機制、培養傳承人、開展技藝培訓等方式,確保傳統技藝的延續和發展。例如,通過開設社區曲藝培訓班、舉辦少兒曲藝比賽等形式,在培養一批既懂傳統又有創新意識的曲藝人才的同時,從娃娃抓起,培養少兒曲藝新苗,使曲藝技藝代代相傳。上海的國家級非遺傳人談敬德先生用一輩子的精力研究、探索和普及宣卷,一代代少年兒童在學習本鄉本土的宣卷藝術過程中,愛上了曲藝,成為了曲藝的未來。滬上說唱名家顧竹君放棄了退休后的返聘機會,一頭扎進了傳承曲藝的培訓事業,視學童為己出,耐心教學、精心調教,硬生生地把出生于安徽等地的少年兒童培養成了一個個能說一口標準滬語的說唱小達人。
(二)曲藝內容的創新和發展
在迅猛發展的網絡時代,尤其是AI人工智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曲藝更需要堅守,曲藝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更應當積極探索新的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注重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傳統文化是曲藝的根基,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風俗習慣等,這些都是曲藝創作的寶貴資源,曲藝作者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新的內容,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在創作新作品時,可以借鑒傳統故事的結構和人物設定,結合現代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創作出既有傳統文化底蘊,又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作品。此外,還可以通過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融合,如戲曲、民歌等,豐富曲藝的表現手段和內容,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將現代科技手段引入曲藝表演,豐富其表現形式和觀賞效果,使曲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三)創作手段的堅持與創想
當下,網絡傳播方式便捷又高效、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又多元,網民規模超過10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74%。但是,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依然有互聯網上找不到的段子,依然有難以撥動心弦的無病呻吟,大量值得發掘的情感和故事依然深埋在人民大眾肥沃的土壤之中,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挖掘。我們的創作手段不能借創新之名而嘩眾取寵,讓曲藝登堂入室不是改變其的“土”的特性而宮廷化、戲劇化。藝術的混搭、劇場的沉浸式互動等所走的探索創想之路可以繼續,但不可形式大于內容,丟棄了曲藝創作的本真,使得老觀眾漸行漸遠,新觀眾產生對曲藝的誤讀。
(四)傳播范圍的擴大和刷新
現代社會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曲藝的傳播也需要與時俱進,利用各種現代傳播渠道,擴大其傳播范圍。通過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曲藝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吸引更多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例如,通過制作高質量的曲藝視頻、開設曲藝專欄、舉辦線上直播等方式,增強曲藝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使其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總之,曲藝的創新不僅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文化傳承和藝術升華的重要途徑。堅持曲藝的“土”特性,是其藝術生命力和文化價值的體現。在從業人員的藝術體現、觀眾的藝術鑒賞以及曲藝的本體發展等方面,我們應當共同努力,通過內容創新、表演形式創新、傳播方式創新以及跨界合作與融合,曲藝可以在保持其“土”特性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多的歡樂和啟迪。
(作者:上海市曲協創作委員會主任)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