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情況也類似。馬戲團中的小象因為力量不足而無法掙脫木樁的束縛,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成年后擁有足夠的力量,它們也不再嘗試逃脫。
這兩種動物的行為反映了人類心理學中的“自我設障”現象。面對可能失敗的目標時,人們往往會無意識地為自己找借口,以維護自尊心。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設障,即個體為了保護或提升自尊,在潛意識里做出不利于成功的行為選擇。
例如,在一項研究中,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相信他們在測試中很有可能成功;另一組則認為自己不太可能成功。隨后告知他們有兩種藥物可供選擇,一種能提高表現,另一種可能會削弱表現。結果發現,那些認為自己不太可能成功的被試者更傾向于選擇可能削弱表現的藥物。這表明他們在為可能的失敗提前找好“借口”。
自我設障可以分為行為性和心理性兩大類。前者涉及個人可以控制的行為和事件,如飲酒、服藥、減少努力等;后者則是為將來的失敗找一系列不可控的理由。此外,還可以分為情景性和特質性兩類。情景性自我設障是在特定情境下采取的心理行為,具有偶然性;而特質性自我設障則形成了一種模式,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人們之所以會自我設障,主要是因為它可以作為一種維護和提升自尊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將失敗歸咎于外部因素而非自身能力不足。同時,自我設障還能提高社會形象、緩解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并在某些情況下提高成績。
要拆除自我設障,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首先,識別自己的自我設障模式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需要我們深入了解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習慣,找出那些阻礙我們前進的內在障礙。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而拖延行動,或者在面對挑戰時選擇逃避。通過觀察和分析自己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次,讓不行動比行動更糟糕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改變對失敗的看法,將其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而不是一種恥辱或挫敗。當我們意識到不采取行動會導致更多的問題和遺憾時,我們就會更有動力去克服自我設障,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再次,用語言表達潛在情緒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陷入困境。通過與他人交流或寫日記等方式,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這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最后,給自己設定改變的時限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幫助我們保持緊迫感和動力,避免拖延和放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時間表,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還可以讓我們更有成就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