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患者普遍會出現頸背部疼痛、僵硬以及肢體麻木無力等癥狀。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患者還可能出現握力下降、視物模糊、吞咽困難等表現。更為嚴重的是,患者可能因頸部痙攣導致走路不穩,甚至突然摔倒。頸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消失和椎間隙狹窄還可能壓迫脊神經,進而引發頸心綜合征。面對這一難題,傳統中醫療法中的針灸逐漸脫穎而出,被譽為改善頸椎病的“妙手”。
針灸主要包括針刺和艾灸兩大類。針刺是以經絡理論和針灸理論為基礎,通過捻轉與提插等手法將針具刺入人體特定穴位進行刺激。艾灸則是利用預制的灸炷或灸草在體表特定穴位上進行燒灼、熏熨,通過熱的刺激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拔罐、耳穴療法等也被歸類為針灸療法的一部分。
針刺治療在中醫領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顯著的效果,其主要作用包括舒筋通絡、促進氣血流通、消炎止痛等。針刺治療的作用機制主要依賴于機械刺激。當針刺進入特定的穴位時,這種刺激會傳導至神經末梢,進而激活相應的神經通路。這一過程中,神經系統的功能受到影響,促使內啡肽和其他神經遞質的釋放。這些神經遞質能夠提高疼痛閾值,從而產生鎮痛、抗炎的效果。
在緩解頸椎病疼痛方面,針刺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風池穴:位于頸部后方兩側,耳垂下方約2寸處,頸大肌外側緣的凹陷中。針刺風池穴能夠舒緩頸肩部的疼痛和僵硬感,改善頭暈、頭痛等癥狀。
天柱穴:位于頸后區,橫平第2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的外緣凹陷中。針刺天柱穴可以直接影響頸椎的運動和穩定性,對于緩解頸椎病引起的肩部疼痛、頸項僵硬等癥狀具有顯著療效。
大椎穴:位于頸椎第七椎骨棘突下方的凹陷處。針刺大椎穴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暈、頭痛等不適感,同時有助于改善頸椎的整體功能。
肩井穴:位于大椎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針刺肩井穴能夠緩解頸肩部肌肉的緊張和疼痛,改善頸椎病引起的活動障礙。
曲池穴:位于肘區,曲肘成直角時,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針刺曲池穴可以調節頸椎周圍的氣血循環,對于緩解頸椎病引起的肩臂酸痛和運動障礙具有積極作用。
艾灸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緩解頸椎病患者癥狀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它的作用機制主要依賴于其燃燒時產生的短紅外射線,這些射線具有強大的滲透性,能夠溫補陽氣、融化寒濕、溫通經絡。同時,艾煙中含有的微量艾葉精油物質能夠附著在皮膚上,滲透進經絡,有助于逐寒濕、通十二正經。艾草作為艾灸的關鍵材料,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能夠溫通經脈、發散風寒、逐寒濕而止冷痛,進而促進氣血運行、消散瘀滯。此外,艾草中的揮發油、倍半萜類及黃酮類化合物等物質還具有抗菌作用,并能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
在利用艾灸緩解頸椎病疼痛時,可選擇以下穴位進行施治——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時第5指掌關節后尺側的近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艾灸該穴位可緩解頭項強痛、腰背痛等癥狀。
液門穴:作為手少陽三焦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第4、5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艾灸液門穴可刺激脊背神經,達到舒筋活血、緩解頸痛的效果。
大椎穴:位于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人體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大椎穴可促進頸椎周圍肌肉的血液循環,緩解頸椎酸痛、僵硬以及頭暈頭痛等癥狀。
百勞穴:位于項部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線旁開1寸處,左右各一穴。艾灸百勞穴可緩解頸項僵痛的不適感。
頸夾脊穴:位于頸部正中線兩側,在第1~7頸椎棘突下緣旁開0.5寸處。艾灸頸夾脊穴有助于減輕頸項部的不適癥狀。
阿是穴:屬于痛點穴位,通常位于病灶附近。對于頸項痛患者而言,阿是穴多位于左側胸鎖乳突肌處。艾灸阿是穴后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艾灸合谷穴可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面部疼痛癥狀。
此外,艾灸還可與針刺療法相結合,形成溫針灸治療。在確定選穴后,先進行針刺治療,隨后點燃艾炷置于針柄上進行溫灸。這種治療方法能夠溫陽散寒、祛濕通絡,對于濕寒痹痛、關節疼痛等癥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電針療法是一種結合了傳統針刺方法與現代醫學電刺激技術的治療手段。與傳統針刺相比,電針療法產生的刺激更為強烈且精準。這種強化的刺激不僅能夠起到顯著的止痛作用,還能有效改善因頸椎病引起的肌肉痙攣癥狀。因此,在緩解頸椎病所致疼痛方面,電針療法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在具體實施時,針對頸椎病患者,電針療法同樣可以選擇如天柱穴、阿是穴、夾脊穴等關鍵穴位進行治療。這些穴位在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電針的刺激,能夠進一步發揮其治療效能。
耳針作為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疼痛管理上展現出了顯著的效果。其特點在于有效、簡單、方便且無創,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多種疼痛的輔助治療中。耳與人體臟腑經絡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各臟腑組織在耳廓上均有其相應的反應區,這為耳針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在治療頸椎病引起的疼痛時,耳針療法通常會選擇“頸”和“頸椎”作為主穴。這兩個穴位直接對應于頸椎區域,能夠有效緩解頸椎疼痛。同時,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配穴,如“皮質下”穴。該穴位具有鎮痛、疏通經絡的效果,能夠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此外,“神門”穴也是一個常用的配穴,它具有鎮靜、止痛、安神的作用,不僅能夠減輕疼痛感,還能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而“枕”穴則主要用于緩解頸部及頭部的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拔罐也是中醫疼痛管理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拔罐通過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罐體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現象。這一過程能夠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痛閾值,從而緩解局部軟組織的痙攣狀態,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為了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接受針灸治療時需注意以下事項:凝血功能異常、容易皮膚出血的患者,禁止進行針刺治療,以避免出血不止的風險;皮膚局部有感染、潰瘍、腫瘤、疤痕的患者同樣禁止針刺,以防止感染擴散或加重原有病情;雖然艾灸可在家中自行進行,但患者也必須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操作;針灸結束后應注意保暖,避免吹冷風或受涼,以免影響治療效果或引發其他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