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準媽媽在分娩前都會更多地關注分娩方式,在寶寶娩出后又急于研究如何開奶,而忽略了新生兒對于媽媽第一次擁抱的渴望。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發現,新生兒在出生即刻便與媽媽進行肌膚與肌膚之間的親密接觸,不僅可以給予寶寶足夠的溫暖,同時還可將寶寶需要的保護性細菌傳遞給寶寶,增進媽媽與新生兒之間的天然聯系,更有利于媽媽的早開奶。第一次擁抱,不僅適用于正常娩出的新生兒,對于剖宮產的寶寶、早產的寶寶以及患病的寶寶優勢更為顯著,可有效降低新生兒的死亡率。故此,現在很多醫院都提倡“三早一晚”,包括早接觸、早開奶、早吸吮、晚斷臍,這也是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和推廣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EENC)中的關鍵。
寶寶出生之前,我們會在媽媽身上放置已經預熱好的毛巾,寶寶一出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將寶寶放在媽媽腹部,徹底地擦干全身后開始與媽媽進行第一次愛的擁抱,保持母嬰持續不斷的皮膚接觸至少90分鐘。母嬰之間不要有衣物隔開,可以在寶寶背上蓋好包被,頭戴帽子,做好保暖。
第一次擁抱有著非常豐富而神奇的魔力,它能讓媽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懷里鮮活的小生命,期間媽媽可以與寶寶輕聲交流,觸摸撫觸寶寶的皮膚和頭部,贊嘆生命的神奇和偉大,從而更快地進入母親的角色;而寶寶趴在媽媽的身體上,感受著媽媽熟悉的心跳聲和呼吸,聞著媽媽的味道,寶寶會感覺溫暖、舒適,非常有安全感。通過母嬰皮膚接觸,可以穩定媽媽和寶寶的情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對寶寶的心理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此外,這份愛的擁抱還可以觸發寶寶的尋乳反應,可以刺激媽媽體內催產素和催乳素的分泌,為母乳喂養打下基礎的同時也能促進媽媽的子宮收縮、減少出血的概率;有助于穩定寶寶的體溫;使呼吸變得規律;促進身體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第一次擁抱時,寶寶會在媽媽的胸膛前逐漸平靜下來,此時饑餓的寶寶會本能地蠕動到媽媽的胸部尋找乳頭并吮吸。早吸吮能夠刺激媽媽的乳腺分泌催產素,幫助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還可刺激催乳素分泌乳汁,有助于早下奶,促進乳汁的順利排出。
早開奶是指在寶寶出生后盡早開始母乳喂養,雖然媽媽的初乳量很少,僅有幾毫升,但正好滿足寶寶的需求。初乳一般指的是分娩后的前72小時內分泌的乳汁,相比之后的成熟乳,含有更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還含有成熟乳所沒有的免疫球蛋白,它們是母體免疫系統的精華所在。這些免疫球蛋白能夠為初生嬰兒提供被動免疫,幫助抵抗外來病原體,為嬰兒的免疫系統提供一份“啟動資金”。而新生兒的腸道在出生初期是“半成熟”的狀態,其滲透性較成熟時更高,這使得初乳中的大分子物質(如免疫球蛋白)能夠直接被吸收進入血液,發揮作用。早開奶可以有效刺激寶寶的腸蠕動,促使寶寶多排便,減少黃疸的發生。
晚斷臍指的是在寶寶出生后,在母親和新生兒均無需緊急干預的情況下,延遲臍帶的剪斷時間,通常是在1~3分鐘之后,或者等到臍帶搏動完全停止時再進行剪斷。晚斷臍可以讓胎盤里的血液通過臍帶重新傳輸到寶寶體內,可以增加寶寶的血容量。研究發現,晚斷臍的寶寶可額外獲得1/3的臍帶血液,有效增加血小板的數量,并促進新生兒凝血功能的提高以及增加寶寶出生時的血紅蛋白水平,提高出生后6個月的鐵儲備,這可以防止寶寶4~12個月發生缺鐵性貧血的風險,并且降低寶寶發生腦室內出血的風險。同時,晚斷臍還可增加干細胞數量,提升早產兒的存活概率,讓早產兒通過胎盤獲得更多的維系生命的營養,提高搶救的成功率,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準媽媽和家人在分娩前應了解并重視“三早一晚”的重要性,并在分娩過程中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實施,為寶寶的成長奠定溫暖的基礎,讓我們一起為寶寶的健康成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