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人的品行、修養和追求。志趣高尚、淡泊自守,才能做到節不失格、好而有度。清道光年間大臣馮志圻酷愛書畫,有人投其所好,送給他一本名貴碑帖。孰料,馮志圻立即原封不動地予以退還。有人勸他,看看無妨,何必一點情面也不講。馮則不以為然地說,一旦打開,就會愛不釋手,索性不打開,封其心眼,斷其誘惑,怎奈我何?封建官吏尚能“好”之有戒,共產黨的干部更應做到“好”而有方。
縱觀如今一些黨員干部被嗜好絆倒、因嗜好而翻船的案例并不鮮見。沉迷古玩的貴州科學院科技與經濟戰略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正強,貪污受賄的錢,亂發績效領的錢,絕大多數都花在了購買古玩上。酷愛打麻將的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原副局長張福生,在與企業老板娛樂時,逢賭必贏。每當企業老板在消防驗收等事項上請托張福生打招呼時,他更是有求必應,導致不少工程項目留下消防隱患。癡迷攝影的河南省原副省長、省公安廳廳長秦玉海,他的人生夢想之一,就是“讓秦玉海這三個字與云臺山同在,做到留名于青史和民間”。為滿足秦玉海成為世界一流攝影藝術大師欲望,一些公司老板爭相為他斥巨資購買攝影器材,舉辦攝影作品展……這些沉痛的教訓一再告誡人們,如若一味追求個人喜好的快感,不加辨別、縱情沉溺,“愛”而不當,“好”而無度,再美的喜歡也將招致禍端,再雅的愛好也會變了味道。
如何按捺住內心的欲望,如何將個人愛好與公權力嚴格區分開,將興趣愛好用于涵養心性、滋潤德行,是每個黨員干部的必修課。事實上,愛好本身沒有錯,錯就錯在少數干部對自己的愛好沒有設防。心中有戒,才能行之有界。吉林省水利廳原廳長汪洋湖愛吃魚,但在水利廳工作12年,他堅持不吃魚。鄭培民愛好集郵,但他一生隱其所好,不給送禮者以絲毫借口。無數像他們這樣的共產黨人,都自覺給自己的愛好上把鎖,保持了一生清白、一世廉潔。
每個人都有興趣愛好,這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分清好壞,把握分寸。蕓蕓眾生,飲食男女,誰沒有幾個愛好?黨員干部不是不能有愛好,甚至應該鼓勵培養健康的情趣愛好。但玩物不能喪志,把握好愛好的界限、防止愛好變味的關鍵在于正心修德、從嚴律己。陳毅元帥興趣廣泛,尤愛詩詞,一生寫詩350多首,將革命情懷與詩歌意境融為一體,詩以化人、相得益彰。他的一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正義凜然,催人警醒,更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粟裕大將不僅喜歡研究地圖,還喜歡研究各種戰術以及經典的戰役,這兩個愛好以及天賦的結合,正是他被譽為“常勝將軍”的關鍵所在。同樣是熱愛攝影,但孔繁森不為名利,情系百姓,工作之余,用一個普通的相機,定格下對西藏的大情大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至今被人們贊頌和懷念。
世間道理千千萬,但是本質是一樣的。生活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人們面臨的“成癮誘惑”太多,要想抵御不良嗜好的侵蝕,唯有遠離各種不良嗜好和低級趣味,在身心愉悅中塑造剛正高潔的人,培養陽光健康的心。只有心不為物役,行不為“好”累,對待任何事物“嗜之有度,好之有道”,方能安身立命、獨善其身,干凈做人,清白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