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戰略導彈,研發運載火箭,送中國人上太空并籌建“天宮”,這是組織交給他干的三件事,每一件都可謂驚天動地,他都圓滿完成了。這名頗具傳奇色彩的航天科技大神,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永志。宇宙中,還有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永志星”。星空浩瀚,他是閃閃發亮的星。一生為國,圓夢飛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永志不忘強國夢的王永志英雄事跡。
王永志1932年出生在遼寧省昌圖縣老房村一個貧困家庭。1949年,王永志初中畢業,被保送到位于沈陽的東北實驗學校讀高中。當時他立志成為一名生物學家,改良物種、提高糧食產量,讓天下人吃飽穿暖。這年11月,17歲的他就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然而,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飛機頻擾遼東,改變了王永志的人生理想。他立志投身國防。1952年,王永志如愿被清華大學航空系飛機設計制造專業錄取。1955年,王永志被派往莫斯科航空學院航空系學習。兩年后,他服從國家需要,改學火箭和導彈設計專業。莫斯科航空學院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設施,匯聚了許多蜚聲國際的航空航天專家、教授,如“蘇聯航天之父”科羅廖夫的第一副手、時任莫斯科航空學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
1960年,王永志畢業在即,米申看中了這名勤奮且充滿天賦的中國青年,主動提出帶王永志做畢業論文。在米申毫無保留的悉心指導下,王永志完成了畢業論文《洲際導彈設計》,且獲得了答辯老師的高度評價。米申十分高興地勉勵他說:“這是你第一次當洲際導彈的‘總設計師’,希望這不是你最后一次當總設計師。”
在跟隨米申學習期間,王永志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養成了良好的科學思維方式,迅速走向航空科技的前沿地帶。

1961年,王永志回國。此時正是中國的火箭航天事業上馬之時,他立即投入到我國第一代火箭的研制過程中。當時王永志被分配在錢學森擔任院長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有幸直接聆聽錢學森的教誨和指導。
王永志最先接觸的是東風二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1964年6月,導彈發射在即,卻遭遇技術難題——西北戈壁的高溫天氣導致推進劑膨脹,燃料儲箱內不能灌進足量的燃料,致使導彈射程不夠,無法打入落點。
就在現場專家絞盡腦汁地考慮用什么方法再給導彈多添加點推進劑時,慣于逆向思維的王永志站了出來,他大膽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從導彈體內泄出600公斤燃料,這枚導彈可達預定射程。”本來射程就不夠,還要往外泄燃料?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想法是天方夜譚。
雖然他已經進行了嚴密計算,但當時王永志是在場所有人中軍銜級別最低的,又是個年輕的新面孔,他的設想并沒有得到專家們的支持。
問題解決不了,導彈就無法發射。情急之下,王永志鼓起勇氣,敲響了發射場技術最高決策人錢學森的房門,越級向他陳述。仔細聽完王永志的想法后,錢學森把導彈總設計師叫來:“這個年輕人的意見對,就按他的辦!”
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卸出燃料后,呼嘯著點火起飛,果然射程提高了,火箭連打3發均中目標。飛行試驗驗證了王永志建議的正確性。年僅32歲的他,開始在導彈研制領域嶄露頭角。
東風二號導彈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導彈事業走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王永志敢于打破舊有規則,其創新路線和逆向思維得到了同事們的贊賞,也得到了錢學森的關注與肯定。從1964年擔任中近程火箭總體設計組組長、中程火箭總體設計室副主任,再到1969年擔任洲際導彈的副總設計師,王永志在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煉了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組織才能,管理經驗日趨成熟。
1969年,在討論洲際導彈是否要全箭試車的關鍵時刻,錢學森再次支持了王永志只試二級火箭的想法,為洲際導彈的研制工作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1978年,我國開展第二代戰略導彈的研制工作。錢學森說,第二代戰略導彈應由第二代人掛帥,建議由王永志擔任總設計師。自此,46歲的他有了更多施展才華的平臺,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深入、系統地總結第一代火箭研制經驗的基礎上,王永志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體遠程火箭總體技術方案,首創了許多管理制度,如按研制階段實行設計評審、不得帶著問題轉入下一階段等。
王永志從全局出發,將可靠性量化指標列入了火箭的研制技術指標。首先從設計抓起,他親自撰寫了24條《設計守則》,并從全國請來了40多個廠家的代表,篩選高性能、高質量的各款電子元器件,編制了《電子元器件選用目錄》,規范了選用范圍;隨后他又編制了《原材料選用手冊》和《質量控制與標準化管理要求》,明確“誰外協誰負責,誰采購誰負責”的職責劃分。王永志確立的這種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影響深遠,至今仍在使用。
多年來,大膽創新的精神,始終貫穿在王永志的科研工作中。1986年,剛剛升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不久的王永志,發起了一個充滿風險的新挑戰。當時,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大力神火箭、德爾塔火箭等相繼發射失利,國際發射市場出現了運載能力短缺的狀況,王永志敏銳地看到了將中國火箭打入國際市場的機遇。
經過努力,1988年11月1日,長城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正式簽署澳星發射服務合同,這是中國與國外簽訂的第一份商業發射合同。然而,對方開出的條件卻非常苛刻。他們要求中方必須在1990年6月30日前,將火箭豎立在發射臺上待機發射,否則美方有權隨時終止合同,并對中方罰款100萬美元。
當時離合同規定的時間僅剩短短18個月,而按常規,研制一個新的火箭至少需要四到五年。一些外國同行都認為王永志“瘋”了,在他們看來,“沒有五到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
國家批準這個項目后,王永志代表研究院立下“軍令狀”。為了項目順利交付,他分分秒秒掐算著工期,和研制人員開始了背水一戰。
為了滿足國際市場火箭最大推力達8噸的運力需求,王永志提出了放棄串聯方式,采用橫向并聯捆綁,以提升火箭推力的全新思路。他們在長征二號火箭基礎上,捆綁4個助推器,形成新型大推力火箭,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

在王永志帶領下,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全體干部職工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18個月,24小時不停工,全箭24套44萬多張設計圖樣、120多個工藝攻關項目、5000多套特殊工裝、幾十個部段和十幾萬個零件、300多項大型地面試驗、20項技術難題,都被頑強攻克了。
1990年6月29日,中國第一枚捆綁式火箭——長征二號E火箭,屹立在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該火箭最終首發告捷,將運載能力從2.5噸提高到9.2噸。從立下軍令狀到火箭成功發射,王永志的體重整整減了11斤。
中國航天人成功創造了18個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國際航天新紀錄,震動世界航天界。“長二捆”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按照“飛船—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的“三步走”戰略規劃,中國人開始了飛向太空的新航程。這個極具中國特色、彰顯中國智慧的戰略設計,就出自王永志。這一年,60歲的他接受了人生又一次重大挑戰——擔任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是一件偉大壯舉,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這也是一個必須有所作為的領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升入太空并繞地球14圈后準確返回著陸場。王永志異常興奮。就這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順利完成。
為提高航天員安全系數,王永志主持設計出能滿足多種要求的載人航天飛行軌道。為了解決火箭上升階段航天員海上應急搜救的難題,他創造性地提出了飛船就近飛往3個海上預定落區,實現海上選點的救生方案。
面對飛天路上的一系列挑戰,王永志堅持高起點發展。神舟飛船從研制開始就瞄準了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水平,直接采用三人三艙的設計方案;為打造托舉神舟飛天的神箭,運載火箭設計制造人員開展了近千項技術攻關,讓長征二號F火箭成為最安全可靠的火箭;建設載人航天發射場,采用中國特色的總體技術方案——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整體運輸、遠距離測試發射。
作為總設計師,王永志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總體技術方案制定、提出對各系統技術要求、關鍵技術攻關、重大問題處理等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除了協調各系統順暢運行外,他多次深入航天員訓練中心調查研究。載人飛船上天之前,王永志還親自向即將出征的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加油和鼓勁。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返回地面,遨游太空的楊利偉順利出艙,向大家揮手致意。那一刻,舉國歡騰,王永志激動地熱淚盈眶。他終于完成了有生以來參與的責任最重、壓力最大的一項宏偉工程。
不久,王永志給90多歲的恩師錢學森賀壽時,特意送給他一件珍貴的禮物:一艘神舟飛船模型。錢老非常高興,把這件禮物端端正正放在書架上,時常認真端詳。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后,72歲的王永志動情地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業同祖國、同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為。”
2010年1月30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發布68448號小行星通報,將永久編號為46669的小行星命名為“王永志星”。
2013年至2017年間,在王永志的指導下,我國建成了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第二步”圓滿收官。

2021年4月至2022年底,短短20個月內,中國載人航天密集實施11次發射,如期建成空間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完成。這一年,距離他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近30年。
2022年4月16日下午,王永志和家人坐在電視機前,通過觀看直播迎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返回地球。返回艙平穩著陸,王永志笑了,他很平靜地說:“一開傘,我就放心了。”
王永志長期致力于中國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他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以及“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制工作。王永志院士獲得過很多榮譽,比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全國最美奮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這位功勛卓著的科技大神不幸逝世。他留給家人的,只有上百本工作筆記本和十幾份口述歷史。
2024年9月13日,王永志院士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勛章”。如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計劃全部完成,而且歷次任務都順利完成。王永志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航天界的“常勝將軍”。
王永志將畢生心血都投入國防科研和載人航天事業中,不僅讓中國人夢圓“飛天”,更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后續發展打下基礎、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