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2024年第8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章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大意義、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實踐要求、促進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是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的題中應有之義。新時代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變化中創新進取,積累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經驗的保護觀念、管理體系和工作模式,取得顯著成就。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長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有序推進;中國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四梁八柱不斷完善,成效日益顯現,我國文化事業更加繁榮興盛,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千年文脈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生生不息。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的底蘊所在,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就是守護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通過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就能感受到“弦歌不輟”的傳承,激起“思接千載”的心緒,體味“品類之盛”的生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非遺工坊6700余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教材、非遺傳承人上講臺,涌現出《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簡牘探中華》等一系列優秀電視節目。推進活化利用、堅持以用促保,“活”起來的歷史文化遺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社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傳承中華文明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傳承中華民族的根脈與精神中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我們定能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發展,更好賡續歷史文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