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萬年前人類祖先是“吃素的”
《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大約350萬年前生活在南非的人類祖先南方古猿,其實是“吃素的”。其飲食幾乎完全由植物構成,鮮少或根本不包含肉類。這一結論源自對七顆南方古猿個體化石牙釉質中氮同位素進行的分析。
在人類進化史上,動物資源特別是肉類消費被認為促進了大腦體積增長,提高了工具使用技能。然而,關于肉類何時成為早期人類飲食的一部分,這種飲食習慣如何演變等問題,一直缺乏直接證據。現在,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與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研究團隊提供了新線索:生活在370萬至330萬年前南非的南方古猿屬成員,仍主要以素食為生。
團隊分析了南方古猿個體牙齒釉質的穩定同位素數據,并將其與同一時期其他動物如猴子、羚羊及大型食肉動物的牙齒樣本進行對比,得出了上述結論。牙釉質是哺乳動物體內最堅硬的組織之一,可以保存數百萬年的飲食同位素記錄。研究顯示,南方古猿牙釉質內的氮同位素比例偏低,這與草食動物相似,遠低于現代食肉動物。
壓力引發的DNA損傷可能加速衰老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自然衰老》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壓力與衰老之間的關系,并深入分析了其中的生物機制。研究使用臨床前模型,調查了社會和心理壓力源如何加速衰老并影響健康。
研究發現,社會壓力會導致大腦海馬體和大腦皮層的神經元出現衰老和DNA損傷的跡象,而這些正是加速衰老的標志。這項發現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社會環境中的壓力可以促進衰老過程。此前的研究已表明,生活壓力、社會因素,尤其是低社會經濟地位,對人類健康和衰老產生不利影響。這項新研究邁出了探索生活壓力如何影響衰老的第一步。
視網膜血管“指紋”可預測中風風險
一項在線發表于《心臟》雜志的研究發現,眼部后方的感光組織層——視網膜上的血管“指紋”可以預測中風風險,準確度與傳統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相當。
視網膜復雜的血管網絡與大腦血管系統具有共同的解剖和生理特征,是評估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所致損傷的理想對象。此次,包括澳大利亞皇家維多利亞眼耳醫院、美國哈佛醫學院眼科系、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在內的國際團隊,檢查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中68753名參與者的眼底圖像,將他們眼底視網膜血管結構分為五個類別30項指標。最終分析納入45161名參與者(平均年齡55歲)。在平均12.5年的監測期間,有749名參與者發生中風。這些人往往為男性、年齡較大、吸煙、患有糖尿病。進一步的分析中,團隊在118項可測量的視網膜血管指標中,發現有29項與首次中風風險顯著相關。
約四分之一淡水動物面臨滅絕風險
《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科學家詳細評估了淡水動物群的滅絕風險。研究涵蓋超過2.3萬個物種,而這些物種中有接近四分之一面臨滅絕風險。這項分析指出了污染、水壩、農業和入侵物種帶來的主要威脅,為今后開展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生活在淡水中的物種占已知物種的10%,這一多樣性帶來了多種益處,如營養循環、洪水控制和緩解氣候變化。淡水生態系統受到生物多樣性損失的影響,但缺乏對這一生態系統中物種滅絕風險的全面評估。評估結果還顯示,相比淡水魚類(26%)和蜻蜓目(16%),十足目的受威脅物種百分比最高(30%)。
AI工具識別虛假新聞準確率達99%
德國基爾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這款工具能以高達99%的準確率精準識別出虛假新聞,為打擊在線錯誤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在英國劍橋舉行的第44屆智能電網與人工智能國際學術會議(SGAI)上,研究團隊展示了這款AI工具。
研究團隊透露,他們開發的方法使用了名為“集成投票”的技術。該技術融合多個不同機器學習模型的預測結果,來判斷新聞來源是否值得信賴、新聞內容是否真實。測試結果顯示,這項技術能以99%的準確率識別出虛假新聞。研究團隊希望,隨著AI和機器學習系統的不斷改進,他們的方法也將持續改善,最終開發出能以100%準確率識別虛假新聞的模型。
極端干旱將更頻繁、更嚴重
瑞士聯邦森林、雪與景觀研究所(WSL)和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ISTA)的一項研究警告,自1980年以來持續多年的干旱將隨著氣候變暖而加劇。研究人員追溯了自1979年以來的氣候紀錄。他們計算了全球降雨和蒸散(水分從土壤和植物蒸發)的異常情況,并評估了這些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繪制了全球干旱地圖,不僅展示了已記錄的干旱事件,還揭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極端干旱,例如2010年至2018年影響剛果雨林的長期干旱。這種差異可能與不同氣候區域森林對干旱的響應方式相關。
研究表明,特大干旱的加劇趨勢十分明確,但其對地球生態系統的長期影響仍不完全清楚。當前的數據已顯示泛北極地區的廣泛綠化。然而,在長期極端缺水的情況下,熱帶和北方地區的樹木可能面臨死亡,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可能受到嚴重挑戰。尤其是北方植被,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從氣候災難中恢復。
編輯 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