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無小事,尤其是孩子。但是有些家長在給孩子用藥時會無意地犯一些錯誤。
錯誤1
用藥物預防流感
用利巴韋林(病毒唑)噴劑、板藍根、口腔消毒液等預防流感的效果并未得到證實,而且會給孩子帶來潛在的藥物不良反應。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錯誤2
抗生素使用不當
1.濫用抗生素。會增加細菌的耐藥概率,導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時卻無藥可用,因為細菌都被“訓練”得已經不怕它們了。
2.全盤拒絕抗生素。如果醫生明確診斷孩子是細菌感染并開具了抗生素,就應遵醫囑足量、足療程服用,以免耽誤病情。
3.孩子癥狀剛好就立即停用抗生素。比如醫生開了5天的抗生素,孩子吃了3天病情好轉就不再吃了。要知道,抗生素沒用足療程,也容易導致細菌耐藥。
4.隨意停用或頻繁更換抗生素。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感染是一個逐漸起效的過程,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一次就能立竿見影,不要因為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就停藥或換藥。
5.認為抗生素越新越好。第三代、第四代抗生素并不見得比第一代、第二代好,沒有誰比誰更厲害一說,不同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需要不同的抗生素。
錯誤3
多種藥同時吃
有些家長認為給孩子多吃幾種藥,孩子的病好得快。要知道,大部分藥都需要肝臟代謝,腎臟排泄,而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多藥同服容易損傷肝腎。
如果確實需要多藥同服,應采用正確的方法。例如,當需要中藥和西藥同服時,一般間隔至少1個小時。
錯誤4
不看藥品成分
不看藥品的成分容易重復用藥,甚至造成藥物過量而發生毒性反應。
例如,用于退燒的對乙酰氨基酚,可存在于多種復方感冒藥中,如果吃了單一成分制劑的對乙酰氨基酚,又吃了其他復方感冒藥,就有可能導致對乙酰氨基酚服用過量,導致孩子肝臟損傷。
錯誤5
給孩子吃成人藥
有些家長會將成人藥減半給孩子吃。兒童不是縮小版的成人!兒童的肝臟還沒發育成熟,對藥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腎臟對藥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而且,兒童大腦的血腦屏障功能還沒發育完全,不能阻止某些藥物對大腦的傷害。所以,兒童用藥更要謹慎。
錯誤6
搞混藥名
一項“國家用藥錯誤報告項目”統計顯示,將近1/4的用藥錯誤是因搞混藥名所致的。
例如兒科常見的“泰諾林”和“泰諾”,雖然一字之差,但成分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僅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燒;后者則是復方藥,含有4種成分,除了對乙酰氨基酚外,還含鹽酸偽麻黃堿、氫溴酸右美沙芬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用于感冒的對癥治療。
錯誤7
不仔細看劑量單位
藥品有不同的劑量單位,比如,抗過敏藥西替利嗪的滴劑,對2歲以下兒童每次的劑量是0.25毫升,相當于2.5毫克的有效成分,有些醫生就習慣寫成2.5毫克。如果家長沒有注意劑量單位,把2.5毫克錯看成2.5毫升,給孩子服用就會達到中毒劑量,嚴重者會導致死亡。“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這句話用于形容用藥安全一點也不為過。
錯誤8
買藥聽朋友推薦
每個孩子的年齡、身體發育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樣,由醫務人員來確定孩子需要用哪種藥才是安全可靠的,而不是聽他人推薦。
錯誤9
保健品隨意吃
現在很多兒童保健品做成糖果的味道,孩子很愛吃,比如多種維生素,家長往往認為維生素多吃點沒壞處,孩子愛吃就多吃幾顆吧。其實,保健品吃多了也會中毒,所以一是要按推薦量給孩子吃,二是要把保健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以免孩子自己拿了當糖吃。
錯誤10
進口藥一定好過國產藥
有些家長認為進口藥比國產藥好,喜歡網購進口藥,這其實有風險。由于語言障礙,很多家長不了解國外藥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并且由于網上的商家缺乏監管,也很難從商家處及時獲得藥品的不良反應信息,這些都是用藥隱患。
特約編輯 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