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昱:中國故事,讓全世界“聽”到
中國故事對國人的意義深遠,它們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美好記憶。這些故事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社會變遷的過程,連接了過去與現在。故事中蘊含著勇敢、智慧、仁愛、忠孝等,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符號,也為我們提供了潛移默化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指引。中國故事作為傳統文化與漢語表達的寶庫,也為今天的文化創新提供靈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故事的魅力和作用永不褪色。很多人都受到了中國故事的影響,很多人都在完成中國故事的傳承,我們來聽聽,他們的中國故事。
在中國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我有幸通過音樂與這些故事相遇,嘗試著用音符將它們的生命換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小時候的我就被這些美麗而神秘的故事所吸引,無論是《白蛇傳》中的愛情悲劇,還是《牛郎織女》里跨越銀河的重逢,每個故事都讓我心馳神往。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愈發濃厚,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古詩詞,發現每一首詩的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故事,詩人的情感、思想乃至人生經歷都凝結在簡短的文字之中。
基于我的專業,譜曲成了我與中國故事對話的方式之一。我把古詩詞改編成聲樂作品,讓這些經典之作在現代舞臺上重新煥發光芒。這個過程很有挑戰性,我試著不斷去探索將中國詩詞元素與當代音樂的技法相結合,力求既保留原作的精神風貌,又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處理宋代詞人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時,我嘗試加入了一些自由即興的段落,讓整首歌曲既有古典韻味又不失現代感;而在創作杜甫《春望》時,我更注重旋律線條的起伏變化,表達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我希望能把更多的中國故事譜成曲,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愛上中國故事。對我來說,每一次登臺演出都是一個分享的機會,當我坐在鋼琴前,手指輕觸琴鍵,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那一刻,我不只是一個演奏者,我還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上穿梭的人。
中國故事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我將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用音樂講述更多的中國故事,讓更多的人聽到那來自東方的聲音。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聆聽、去感受,就能發現這些故事背后蘊含的力量—那是屬于中華民族永恒不變的精神財富。
受訪人簡介
劉瑾昱,青年合作鋼琴家,曲作者,中國音樂學院聲樂鋼琴藝術指導。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公益活動主講人,河南藝術中心保利劇院榮譽藝術家,CCTV《星光大道》欄目年度賽評委,北京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鋼琴教師聯盟秘書長,首位中國聲樂鋼琴藝術指導網絡研修課開設者。
金波:用詩歌講述中國故事
在中國文化的廣袤星空中,每一個故事都宛如一顆閃耀的星辰,它們凝聚了數千年的智慧與情感。這些故事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以其獨特的方式照亮了我的心靈。我有幸通過詩歌與這些故事相遇,也希望用詩句將它們的生命延續下去。
我與中國故事的緣分始于童年時母親教給我的那些傳統兒歌。那時,我就被這些簡單卻富有節奏感的旋律所吸引,無論是《搖啊搖》中的溫柔母愛,還是《小兔子乖乖》里的童真趣味,每個音符都讓我心馳神往。隨著年齡增長,我對中國故事的興趣愈發濃厚,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和民間傳說,發現每一首詩、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著動人的歷史和深刻的情感。
后來,寫作成了我與中國故事對話的方式之一。我把古人的詩詞改編成適合孩子們閱讀的現代詩歌,讓這些經典之作在年輕一代中重新煥發生機。比如,在我創作的詩歌《我們去看海》中,我嘗試著用古人細膩的筆觸和中國古代山水詩人的意境,去描繪大海的浩瀚與美麗:“讓我們去看海吧,/去聽那濤聲陣陣,/去看那白帆點點。”
希望通過我的詩歌,能有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中國故事之美,也傳遞給孩子們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和熱愛,讓他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里,依然能夠找到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屬感。也期待更多的年輕詩人,將中國故事講給全世界聽。
受訪人簡介
金波,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出版詩集《我們去看海》《讓太陽長上翅膀》《推開窗子看見你》;幻想小說《開開的門》,小說《婷婷的樹》,童話《影子人》《烏丟丟的奇遇》《追蹤小綠人》《藍雪花》等;散文集《和樹談心》《昆蟲印象》等。選集有“‘我喜歡你’金波兒童文學精品系列”(15卷)。曾多次榮獲兒童文學大獎。
鄔建安:讓中國故事躍然紙上
小時候,家人會給我講許多老北京的故事,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神話寓言以及家族史話,構成了我對世界最初的認知框架。那時,我還不知道這些故事會如何影響我未來的生活,但它們已經悄然埋下了種子,在我心里生根發芽。
后來,我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其間接觸到了剪紙、皮影戲等傳統手工藝。這些看似簡單的技藝背后,實際上隱藏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剪紙不僅是裝飾品,更是一種傳遞祝福的方式;而皮影戲則融合了戲劇、音樂、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是古代娛樂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傳統技藝的研究和實踐,我逐漸意識到中國故事不只可以用文字記載,還可以將它們活生生地呈現在藝術創作里。
《五百筆》—線條里的故事
在《五百筆》系列作品中,我嘗試著用無數細密的手工線條構建出宏大的圖像。每一條線都像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片段,當它們匯聚在一起時,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敘事畫卷。這個過程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代文學中的“連環畫”或“長卷”,如《清明上河圖》,它以連續的畫面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故事。通過這種方式,我希望能夠讓觀眾感受到中國傳統故事中那種細膩而又宏大的敘事風格。
《九重天》—宇宙觀的現代詮釋
《九重天》這件裝飾作品的靈感來源于中國古代宇宙觀中的“九霄云外”。作品里的動物有的是聽老人們講過的,有的是我讀書看到的,有的是我自己編造的……人都是這樣的,如果你始終拿故事當故事,你不會編東西;有一天你拿它當真了,它就會在你想象力里自己生長。在中國故事里,古人對于天地結構有著非常獨特且系統的理解,他們認為天空分為九層,每一層都有不同的神靈居住。這種觀念反映了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和探索精神,就像“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樣,都是古人對遙不可及世界的一種向往。所以我在創作《九重天》時,希望通過層層疊加的透明材質構建一個充滿夢幻色彩的空間結構,使觀眾能夠在其中體驗到時空交錯的獨特感受。這不僅是對中國故事中宇宙觀的一種致敬,也是對其現代意義的重新詮釋。
回顧自己這些年的創作,我發現中國故事始終貫穿其中。它們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通過不斷地挖掘和演繹這些中國故事,我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并激發新一代年輕藝術家們繼續探索這條充滿魅力的藝術之路。正如我常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是講故事的人,而藝術就是最好的講述方式。”
受訪人簡介
鄔建安,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教授,“2017年度青年力量”(《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度40 Under 40亞洲卓越藝術家”(Perspective《視野》雜志)、“第11屆中國藝術權力榜 —Art Power 100”、“第8屆全球華人金星獎—年度中堅力量”(《國家美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