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困惑
我家孩子平常在家特別淘氣,可一到外面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例如跟小伙伴一起玩耍時,要么就乖乖地聽別人指揮,要么就愣愣地站在原地。做游戲或者做手工碰到難題了,也不懂得換個方式方法去嘗試,就等著家長或者老師來幫忙。怎樣才能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主動想辦法呢?
家園常溝通
在跟家長進行深入的交流后,老師了解到,孩子的長輩對孩子過度寵溺保護,日常生活里事事都提前為孩子精心安排妥當,使孩子在家里幾乎沒有獨立應對問題、自主思索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此一來,當孩子在遇到需要自己處理的狀況時,就會顯得手足無措,無法及時想出有效的應對策略。
老師來幫忙
巧妙創設情境,助力孩子自主應對挑戰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在家里創設“問題”情境,幫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模擬家中半小時后要停水,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洗漱、做飯等問題;外出游玩時假裝迷路,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環境,尋找標志性建筑,或是教導孩子禮貌地向路人、警察、商家求助。在這些情境中,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無論對錯,都給予肯定和引導,逐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深度引導多角度思考,拓寬孩子思維廣度
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提出疑問或面臨抉擇時,家長不要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例如問孩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可以和孩子從生物進化歷程、哲學思辨、神話傳說故事等不同視角共同探討;孩子在選擇玩具時,讓其分析不同玩具在玩法創新、趣味性高低、鍛煉價值大小等方面的差異。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的思維不再局限于單一維度,從而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更機智地找到多種解決方案。
分享故事案例,汲取經驗
家長可以多給孩子分享一些故事,如司馬光砸缸救人、曹沖稱象等巧解難題的經典故事,講完和孩子一起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和應對策略,引導孩子從中汲取智慧。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后的解決方案,讓孩子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行動。同時,鼓勵孩子遇到類似事情后,講述自己的處理方式,進一步強化其應對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