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街道是北京市東城區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3.0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共有幼兒園、中學、小學21所。為讓孩子們在邁出校門、走出家門后,仍能沐浴在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中,龍潭街道不斷將家庭教育指導作為公共服務重要內容,從而孕化形成了從一元到多元的“教聯體”“網絡時代”新模式。
竭力實現“教聯體”“Wi-Fi信號”全覆蓋
孩子們沒有了老師的“庇佑”,離開了家長的呵護,仿佛進入到一個由全新社會單元組成的“無線局域網絡”中,街道社區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創造條件,使良好育人氛圍WIFI信號全覆蓋。一直以來,龍潭街道善抓專業力量和智力優勢,緊緊依托東城區街道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師工作站分中心”,加強和家庭教育指導老師的溝通與聯系,為地區家長提供“家門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和歡迎。由龍潭街道組織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策劃編輯出版的《家庭教育難題60解》更是成為眾多家長“尋醫問藥”的智囊典籍工具書。此外,龍潭街道還堅持通過“請進來”“約起來”“抓過來”等方式,持續為“教聯體”建設“打出一手好牌”:
● 與北京幼兒體育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嘗試探索幼兒體育與健康成長的關系,讓孩子們動出靈性、玩出個性、跑出韌性、賽出德行。依托“龍潭街道足協”組織開展“足球小將綻放社區”訓練營、少兒體能挑戰賽、“龍潭社區杯”兒童足球嘉年華等活動,培養孩子對足球的興趣。
● 邀請幼兒園老師走進社區參與公益早教服務,向新手父母傳遞科學育兒理念、提供優質的早教支持。
● 帶領地區學校負責人代表到秦皇島調研帆船比賽項目,合力將其引入到有著湖面資源的龍潭地區進行發展,希望能為孩子們增強運動技能提供更多嘗試。
不斷暢通“教聯體”“無線數據鏈路”
有了“絲滑”的外在環境,孩子成長另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適配化”。龍潭街道在社區城市空間建設和活動場景打造上始終踐行兒童優先原則,逐步實現“無線數據鏈路”的資源整合和結點打通。
● 按照布局合理化、功能多樣化原則,完成對社區兒童之家的改造升級,為孩子們提供課外學習和娛樂場所,使其成為守護孩子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家”。
● 為解除“雙職工”家長的后顧之憂,幸福社區嘗試與地區養老機構合作開辦托管班,讓假期的孩子也能有人管。
● 依托地區單位,建立起“北京市少年宮兒童課外活動之家”“龍潭公園愛國主義教育之家”“角樓圖書館服務實踐之家”等,通過聯責任、聯資源、聯空間的方式,為“教聯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搭建平臺。
● 廣泛開展“助企惠民”活動,引導地區校外藝術機構推出優惠套餐,讓孩子和家長得實惠。
● 光明社區在小區改造過程中留住了歷經幾十年“風吹雨打”的“大象滑梯”,鎖住幾代人的鄉愁記憶。
有效實現“教聯體”成效的迭代升級
時代在發展,給孩子搭建的平臺同樣需要與時俱進。龍潭街道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實效為標準,拓展公共服務體系新路徑。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科普、體育、德育等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參與文化學習、藝術活動、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社會實踐等提供全方位保障。比如,聚焦傳統節日,打造“悅·社區”美育行動,通過繪畫寫生、手工制作、非遺體驗等,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起文化自信;為進一步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樹立起“我是未來小主人”“生態位”意識,龍潭街道依托“小小管家”品牌,帶領孩子們一起參與到垃圾分類,美化樓道,宣傳違規電動三、四輪車治理,慰問孤寡老人活動中,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
家里練不出千里馬,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街道社區是家校社共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大家齊心協力,緊緊圍繞孩子在校內外學習生活的時間軸和空間場,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無條件的保障,凝聚起“人人、事事、時時、處處”育人合力,才能使“教聯體”的矢量再加倍,力量再加強,能量再釋放,效量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