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孩子學會了說話,學會了走路,能夠自己探索周圍的世界時,他便開始『藐視』別人對自己的控制,處處喜歡顯示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孩子人生第一個自主性里程碑。
鏡頭回放
冬天的清晨,一個不到3歲的男孩堅持要自己用鑰匙打開爸爸的電動自行車,并且拒絕爸爸的幫忙。他試了兩三分鐘都沒能將鑰匙插進鑰匙孔,爸爸急了:“上幼兒園要遲到了,我來!”孩子喊:“不行,我來!”“你又弄不開,這都幾點了,再說你手不冷啊!”父子倆幾輪吵下來,孩子還是沒有打開電動車,急得哇哇哭,爸爸的脾氣也上來了:“你開吧,開吧,你今天必須打開!”孩子也開始大喊:“你走!你走!我再也不要你了。我討厭你!”
開欄語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發展特點。既要保障孩子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又要確保孩子的不良行為能得到約束,了解兒童心理發展里程碑非常重要。我們特別邀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思睿博士開設專欄,和父母一起讀懂孩子心理發展的里程碑。
里程碑解讀
“就不!就不!我就不!”“我討厭你,你走!”第一次聽到年幼的孩子和自己這樣說話,突然發現自己的小乖乖變得特別“犟”之后,我見過眼眶紅紅的媽媽,暴跳如雷的爸爸。先說結論,這不是孩子學壞了,也不說明孩子是“白眼狼”,他可能是來到了自主性里程碑。
聽懂孩子內心的聲音
“從此,你是你,我是我……”
初生的嬰兒會認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一歲半到三歲,孩子進入自主性里程碑的發展階段,在心理上,他會覺得自己和媽媽不再是共生的了,于是會通過“拒絕”大人來展現自己剛剛萌發的獨立性?!安恍?!”“不要!”“不好!”這些詞語也通常出現在這個年齡段。這時候,我們不應當把孩子“不不不”的行為解讀成和父母對著干、脾氣大或者性格不好?!安灰恪薄坝憛捘恪边@類表達在三歲之前也不應該被解讀為孩子出現了暴力傾向,他不是真的攻擊父母,這實質是一種心理上的分離:你是你,我是我,我要開始做主啦!只不過,這時候他的語言用得不那么恰當罷了。
“我要自己做!”
自主性里程碑呈現出兩個心理特點:第一個,我是獨立的;第二個,我要自己試試。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是建立對周圍環境的自主性,于是,他開始自己做出決定、實踐自己的決定,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從而培養自我認同感與自信。簡而言之,自主性里程碑的出現給孩子出了一道心理選擇題:我會長成什么樣子?選項A:我行,我可以自己做事;選項B:我不行,我得依賴別人。
選B的孩子都遭遇了什么?
為人父母者,當然都希望孩子能選A,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一些做法卻不由自主地幫孩子選了B,讓孩子內心潛臺詞總是“我不行,我得依賴別人”。
請父母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這些細節:
● 擔心孩子吃飯太慢,飯會冷掉,不讓他自己吃;
● 擔心他會弄濕衣服,不會讓他自己倒水、倒奶;
● 擔心孩子和別的孩子起沖突或被欺負,避免讓他參加集體生活;
● 看見孩子犯錯,就要跟一句批評:“我就知道……”;如果孩子求助,總喜歡嘲諷:“看把你能的,早就該知道自己不行……”
● 在超市里,答應孩子可以自己做主選一樣零食,然后當孩子拿起巧克力、小餅干、薯片……都被你以不健康為理由拒絕,最后,你幫他決定買一瓶酸奶。
……
當孩子處于自主性發展的階段,每次小小的成功體驗,都會讓孩子多一份自我認同。但如果孩子總是被父母過度控制、打擊,沒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或者父母雖給了孩子機會但又想方設法地“引導”孩子百分之百地按大人的想法行事,那么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好,進而演變成缺乏自信,面對挑戰時畏首畏尾,最終告訴自己:我不行,我得依賴別人。
甚至,更嚴重的是還有父母在無意識中使用了“心理攻擊”,它向孩子傳遞的信號是:“你的努力是不值得的,我只關心結果。”幾次之后,孩子的選擇就是:“我不做了?!?/p>
如何培養孩子“我行”的心態?
當你看到孩子非要搖搖晃晃地倒小馬桶,那么父母可以在心里迅速評估一下,孩子的嘗試是不是會危及自己或他人,孩子的嘗試帶來的各種結果我們是不是能接受……如果這是一個安全的行為,不妨讓孩子大膽嘗試,就算是他惹禍了,比如把馬桶弄灑了,父母擦干凈就好了(甚至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擦),這并不是什么難事,不用生氣、焦躁,更不能嘲笑、諷刺或者打擊孩子。
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是幫助孩子成功獲得自主性的關鍵因素。鼓勵,意味著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并探索環境;支持,意味著為孩子創建一個可以安全探索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安全的物理環境相對容易做到,安全的心理環境則需要父母有意識地去營造,它包含相對比較多的心理支持性因素:
能夠容納孩子的失敗,讓孩子在探索和嘗試學習時不用擔心因為做得不對、做得不好而被父母數落。
即使孩子第一次、甚至好幾次都沒有做對,父母也應該確保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是有價值的。
理解一歲半到三歲出現的自主性里程碑,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并在安全的范圍內探索周圍的環境,才能夠幫助我們收獲一個“我行,我可以自己做事”的孩子。
外一篇
孩子說狠話,就不管了嗎?
要管!正確的養育思路是對孩子所有的教養都要以孩子的年齡以及這個年齡對應的生理、心理發育規律為基礎的。
在3歲之前,孩子說“我就不”“你走開”等這些話的背后的心理動因是自主性里程碑的萌發,父母可以忽略。
3~6歲,如果孩子還是經常說“討厭你”,也包括說一些“屎尿屁”“你去死”這樣的粗口的背后的心理動因是詛咒敏感期,或者叫作說臟話敏感期,這時候大人越制止,孩子用得越歡。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逐漸發覺了語言本身的力量,尤其是臟話最有力量,用起來不但能發泄情緒,而且還能看到大人從震驚到震怒的反應,還挺有意思的。這個年齡段孩子表達的是或好玩有趣或憤怒反感的情緒,父母雖無須深究,但要及時制止,通過各種方式讓孩子明白這不好玩、不受歡迎,引導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情緒,同時需要為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7歲之后,孩子的狠話、臟話一般不來自于自己,更多的是受同伴或環境的影響,這時候父母就必須要管了!除了為孩子創造文明語言環境并以身作則之外,還必須明確告知孩子,這是不好的語言,請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