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簡介:
袁堅
文學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帶上思維導圖讀繪本》《帶上思維導圖去旅行》《帶上思維導圖寫作文》,聯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作“山海經”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杜甫作為偉大的詩人被大家所熟知,除此以外,杜甫的家境如何?年輕時的杜甫是什么樣的?他的入仕之路遭遇了哪些挫折?同為唐朝詩人,杜甫和李白的詩詞風格為什么會迥然不同?和孩子一起了解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面的杜甫,可以幫他站在歷史圖景中去深刻地理解那一首首經典的唐詩。
上部:繁華盛世,積極入仕的杜甫
大家印象中的詩人杜甫是眉頭緊皺、憂國憂民的中年人形象,但追溯年輕的杜甫,他也曾是個恣意放曠的青年。杜甫和王維、李白一樣,在人生開局時,都曾經有過相似的意氣風發。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盛唐時代風氣的浸染,那時正逢開元盛世,是唐朝最為繁盛的時期,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
時代風向在變,但杜甫的理想與豪情尚存
二十來歲時,杜甫先是在東南吳越一帶漫游。漫游歸來,24歲的杜甫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沒考中,之后他認識了李白。杜甫對當時已名滿天下的李白大為傾慕,視為偶像,又與李白、高適一起四處漫游。但那時,時代其實已經開始改變。當時是天寶年間,李白剛離開翰林院。在奉詔入京、待詔翰林院的短短幾年中,李白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到感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再加上“待詔”身份實際上只是文學侍臣,無從參與軍國大事,最終李白在送賀知章還鄉之后,便也請辭,被“賜金放還”。
說來值得感嘆,不論是當時半仕半隱的王維、天馬行空的李白,還是年紀尚輕的杜甫,實際上都隱約感受到了時代風向的變化。
杜甫后來寫過一首《飲中八仙歌》,記錄天寶初年那些以飲酒著稱的文人,包括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這些文人表面上看起來一個個放曠、灑脫,代表了典型的盛唐氣象,但實際上細細品味,卻會發現:他們為什么沉溺于酒鄉?是不是在現實中已經感受到了壓力,或對現實感到無力?
不過當時,杜甫的理想與豪情尚存,與李白分別后,他再次踏上漫游之路,前往齊魯大地。大概就是在那一時期,他寫下了早期詩歌中的名篇《望岳》。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讀到青年杜甫的廣闊胸懷與明朗氣度。這份氣度奠定了他后來詩作的基礎。
在曲折的仕途中認清自己,展露詩史杜甫的特質
在杜甫35歲時,唐玄宗為此前考進士落第的士人舉行特考,杜甫便結束漫游,來到長安(高適也參加了這場考試),但再次落第。之后他滯留長安10年,反復碰壁。
他本以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錯,這兩句正是他寫在詩中的自我夸耀),辭賦堪比揚雄,詩歌堪比曹植(由此可見年輕時杜甫也是自視甚高,跟李白并無二致),卻不料窮愁潦倒,落魄到“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但與李白不同的是,杜甫沒有選擇離去,也沒有想著走“終南捷徑”(當時有許多人隱居于長安旁的終南山,以博取名聲,謀得一個被引薦的機會)。直到40歲時,他才抓到一個機會,在唐玄宗舉行祈愿儀式時進獻了三篇賦,獲得特別召見。在那之后,又等了4年,杜甫才獲得任命。
杜甫先被任命為河西縣尉,但他拒絕了;后來被任命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也就是京城衛隊軍需物品倉庫管理員。—像杜甫這樣的大詩人,去做倉庫管理員,是不是難以想象?但在當時,杜甫尚未完全展露他的詩歌才華,又缺乏家族的支持,這個職位至少相對清閑,且讓他能留在京城。
那時,安史之亂已在爆發前夕。杜甫也感受到了這一點。上任后,他曾經從長安到奉先(如今的陜西蒲城)家中去探望妻兒,以旅途中的見聞寫下一首長詩,其中便寫到當時社會矛盾之尖銳,已經達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步。杜甫“詩史”的特點,從這時起開始展露。
等杜甫返回京城,果然沒多久,安史之亂就爆發了。唐玄宗連夜出逃,許多官員,如王維,則在一片茫然中身陷長安,杜甫也是其中一員。他曾經嘗試逃離,卻在途中為叛軍所俘,大家熟悉的《春望》就寫在他被迫羈留長安時期。
但與王維因為身居高位,名聲又大,被叛軍羈留不同,杜甫當時職位很低,并沒有什么人在意他,后來他終于找到機會,逃出長安,幾經周折,找到了唐肅宗李亨繼位后、當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鳳翔。正是因為這番經歷,他終于獲得短暫的重視,被任命為左拾遺。
所謂“拾遺”,原意是撿起遺漏的東西,也就是向皇帝提出諫言。對于這份工作,可以想見,杜甫非常投入,可是他不熟悉官場,卻格外頂真(在官場上,杜甫的天真與李白不相上下),結果他的諫言大多都沒有被接受,反而讓自己被貶出京城,外放到華州,之后不到一年就辭職了。
跟李白在翰林院三年,最終自請離去差不多,杜甫也是在這段仕途上的短暫的“高光時刻”,反而看清了一些問題:關于仕途,或許他最終意識到,自己恐怕很難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關于國家,則遭逢戰亂,他反而更為關心—但他關心的并非政治,而是國家與民眾的命運。
下部:告別仕途,投身詩詞創作的詩人杜甫
詩詞的基調是憂國憂民
正是在戰亂期間,杜甫把國家的動亂、民眾的艱難和他的個人遭遇結合在一起,寫下《北征》、“三吏”、“三別”,奠定了他詩歌中“憂國憂民”的主基調。而在華州辭官之后,他更是將人生價值的寄托轉移到了詩歌創作上,“語不驚人死不休”,發展出被稱為“沉郁頓挫”的個人風格。
辭官后,杜甫一度失去經濟來源,帶著家人長途遷徙,最困窘時甚至不得不靠挖黃獨(一種野生的藤蔓植物)的塊莖勉強維生。直到應朋友的邀約,帶著家人來到成都,依靠當地長官和親朋故友的照顧,蓋起一座草堂,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度過了一段較為安寧的時光。后來他的好朋友嚴武到四川做節度使,又給了他一個工部員外郎的官職—杜甫人稱“杜工部”,就是由此而來。
這一時期,杜甫的筆調變得輕快了一些。他描繪草堂生活和自然風光,比如大家熟悉的《絕句》,就是寫于杜甫草堂。
不過,杜甫憂國憂民的主基調與他個人命運的呼應,始終存在。大家熟悉的另外一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寫于這一時期。相比較“兩個黃鸝鳴翠柳”的輕快,“茅屋為秋風所破”就呈現出一種無力感和由此而來的悲哀。但就像李白,即便在人生的最低谷依然要連接廣闊世界,要自由飛揚;杜甫則是寄身于山水間也依然不忘憂國憂民,祈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但我們也要注意:杜甫不僅僅只有“憂國憂民”。如果只是如此,恐怕他也難以成為偉大的詩人。
詩詞里有對世界和生活的敏銳感知力
作為詩人,杜甫對世界、對生活都有著敏銳的感知力,他的詩歌中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喜雨》)的美好,有對家人的深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夜》),也有面對廣闊世界追尋歸處的思索—“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
在詩歌藝術上孜孜以求
在詩歌藝術上,杜甫的確是花了很大的力氣,孜孜以求。因為四川地區的動亂及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后來離開了成都。最初他想走水路返回,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描述過想象的路徑:“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可是由于戰亂和疾病,他先在夔州滯留了將近兩年,出三峽后又在水路上漂泊,最終在耒陽附近去世,始終也沒能抵達洛陽。
但在生命的最后11年,在“漂泊西南天地間”的羈旅中,杜甫悉心研究律詩的寫法,迎來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其代表就是寫于夔州時期的《秋興八首》。
前面我們就說到,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擅長律詩,因此與李白更喜歡寫自由的長篇古詩不同,杜甫在律詩上下了更多功夫,把這一詩歌形式推到了新的高度。
嘗試在詩詞中超脫歷史與社會現實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杜甫的詩,卻是他寫于安史之亂后的一首《江南逢李龜年》。
與眉頭緊鎖的“憂國憂民”不同,這首小詩乍看起來相當“輕”,相當“簡單”—杜甫正是刻意用這種貌似“不經意”的口吻,說起從前(在戰亂之前),在岐王李范的府中,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受到唐玄宗寵愛的崔滌的堂前,我們是常常見到的啊!
那時,正是繁華盛世,王維曾與寫《黃鶴樓》的崔顥一起,頻頻出入于岐王李范等諸王的府中,還曾被引薦給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李龜年是那時最出名的樂師,據說他每作曲,都要請王維指正;李白第一次來到京城,也拜到玉真公主府上,但沒見到公主,被安置在終南山的玉真別業,后來漫游去了……可是繁華轉瞬即逝,一片狼藉,當杜甫與李龜年在江南重遇,卻只是說:看啊,這個繁花飄落的季節,我們又相逢了。“落花時節”既美好,同時卻又指向繁華的凋零,也指向年月的逝去。寫下這首詩時,杜甫與李龜年都已經老去,流落天涯;王維在安史之亂中身陷叛軍,之后隱居不出;李白因被永王李麟召至幕下,在永王兵敗后被流放夜郎……
可是這一切,杜甫都沒有講,他只是用看似尋常的口吻,回憶過往,然后指向眼前的江南風景,指向落花,指向不會再有的重逢—這也是杜甫,是躍出了歷史與社會現實的“詩人”杜甫。
編輯︱高婷